得物APP盈利迷茫:炒鞋风口不再 接连被央视、中消协点名
原标题:炒鞋风口不再 得物APP盈利迷茫
时代周报记者 张梦琳 发自广州
得物APP(下简称“得物”)近期不断被点名。
“之前是央视,这几天又是中消协。”7月4日,从得物离职不到半年的张恒(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6月29日,中消协公布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其中特别提及得物,其在监测期内共被搜到8735条相关负面信息,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
报告显示,以上相关负面信息分别于6月9日和18日出现两次峰值。
消息一出,引起网友热议。29日,微博空降“中消协点名得物APP”话题,阅读量高达1.2亿,其中,产品假冒伪劣问题最受网友关注。
事实上,得物被投诉假冒伪劣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
在黑猫投诉上,关于得物的投诉数量高达3.2万次;公开资料显示,改名之前的毒APP(得物曾用名)投诉数量也达到月2.2万次,其中多数消费者直指得物售假。
今年2月,得物甚至还被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给出“不建议下单”评级。
7月3日,时代周报记者针对投诉处理方式等问题致电得物,其相关负责人称,得物所有商品都是先鉴别再发货,确保用户可以放心购买到品类丰富的正品潮流装备,对恶意售假情况将一律封号处理。
但摆在得物面前的不仅是售假质疑,事实上,随着炒鞋风口的“没落”,得物的盈利模式愈发迷茫。
“售假”背后
“买家下单,卖家先把货品快递到得物APP,得物APP合作的多位专业鉴别师经过多维度精细工序鉴别为正品,并对货品瑕疵分级查验后,得物APP再将货品快递给买家,买卖双方完成交易。”关于平台交易的流程,得物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道。
得物相关负责人坦言,如果鉴别为非正品,订单不会成交,商品将退回给卖家。
在严格把控下,为何还会出现假冒伪劣产品?
7月3日,已经混迹在鉴定圈三年的鉴定“老手”王寒(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问题还是出在鉴定师身上,经验不足、技术不过关都是鉴定失误的关键因素。
得物也在回应中坦言,人工鉴别难免会出现极小概率的误差。
事实上,在鞋圈人士看来,得物虽是圈内“老大”,但鉴定后备军并不给力。
王寒回忆:“之前和圈里人聊天,他们告诉我去年暑假炒鞋特别火爆的时候,得物的鉴定师人手是跟不上的。那时候,消费者想在得物上鉴定可能要排队等两三天。不过去年后半年,得物从虎扑挖了一批人。”
“据我所知,现在得物上有70多个鉴定师,包括奢侈品、服饰、鞋子之类的。”王寒表示。
在鉴定师“新人”陈航(化名)看来,虽然得物鉴定队伍已形成规模,但大部分鉴定师水平和自己差不多。
他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比我经验丰富的鉴定师告诉我,得物的很多鉴定师都是实习生水平,对待假鞋没有那么多戒心。”
据陈航透露,得物内部某鉴定师向他提供过的工作量数据,“日均接3000帖,按12小时工作时间来算,看一个帖子只有14.4秒”。
陈航质疑道,正常来说,每天根本不可能工作12个小时,这就意味着,鉴定一双鞋子的时间会更短。“因此得物鉴定师出错率超高。”陈航对此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有多年鉴定经验的王寒也表示,自己每天线上只能看1000帖左右,再多就要眼花。
但也有圈内人认为,售假或许也和卖方有关。
李浩(化名)已经接触炒鞋两年,此前曾入驻得物。7月4日,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入驻得物较为简单,有鞋就行。
“得物大部分是个人卖家。”得物相关负责人坦言。其表示,得物严控卖家资质,在个人卖家免费入驻的过程中,得物APP平台通过对卖家的认证体系以及分类分级管控严格,保障货源。
“但目前在业内,一些售假卖家和鉴定师相互打掩护,所以很难说清楚。”李浩却对此表示。
炒鞋遇冷
事实上,得物问题频出,与炒鞋市场变化不无关系。
2019年10月,在炒鞋市场疯狂数月后,央行发出警示函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并且点名批评了10余个炒鞋平台。
彼时,还未更名为得物的毒APP排在首位。一个月后,得物发布了“鞋穿不炒”的倡议书,呼吁行业自律。
“得物第一时间上线交易新规,通过调整保证金比例、提高赔付金额等方式抑制炒鞋。”得物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监测到有炒鞋行为时,得物采取封号等措施打击这种投机行为,截至目前已封禁违规账户近千人。
“几大平台发表态度之后,NICE就把闪购取消了,也就等于说把割韭菜的渠道给关了。”李浩说。
他解释道,以前买家通过NICE闪购下订单就不能再退货,一次性交易让炒鞋市场的韭菜越割越多,直至火爆出圈。
但炒鞋市场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发生变化。
没了“韭菜”的炒鞋者们只能做批发商。“现在球鞋的价格回到了炒鞋之前较为正常的状态,只赚买家的钱,正常进价再出手赚个差价。”李浩表示。
李浩坦言,平台因此受影响程度不小。
“当时市场狂热遗留下来的鉴定师不成熟、产品把关不严谨、监控机制以及处理手段不完善等后遗症问题,也因炒鞋市场冷静而显现出来。”王寒也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得物的营利模式是以收取卖家服务费和鉴定费为主,其中收取卖家服务费是大头。也就是说,平台上卖家售卖球鞋价格高低决定了得物抽取服务费的高低。
李浩表示,卖家出售一双鞋,得物会抽取5%的技术服务费,1%转账手续费还有查验费、鉴别费、包装服务费等。
时代周报记者粗略计算,一双2000元的鞋子,服务费只要150元以上,如能卖到1万元,服务费可以达到近500元。
“在炒鞋方面没什么发展余地的话,得物很有可能触顶。”王寒判断道。
加码社区打造
不过,得物正在试图摆脱消费者对其“卖鞋”的单一印象。
“目前,我们偏交易的部分在外面的名声相对大一些,但是了解和分享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打开我们的 APP,可以看到我们第一个标签是社区,不是交易。”6月21日,得物创始人兼CEO杨冰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
今年1月1日,得物启动品牌升级,正式从毒APP更名为得物APP。根据官方介绍,新更名的得物APP会变成一个更多元品类的潮流网购社区。
“我去年入职的时候,得物就重点在做社区内容,以球鞋为中心向其他潮流品类扩散,似乎计划做成男版小红书。”前员工张恒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对此,得物方面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得物和小红书是不同定位类型的社区。“得物社区把了解、得到、分享作为未来的发展愿景,致力于品牌的潮流化、内容潮流化、体验潮流化。”
但张恒坦承, 得物社区主要针对圈层人群,用户增长也有瓶颈。
张恒此前在得物的工作与社区运营有一定的交集,他透露,得物的用户日活如果有三分之一能分到社区,就算不错了。
“得物的情况和小红书不太一样,小红书是以内容带动电商,而得物反而是电商板块先出名,社区内容后发展,这就违背了消费者先做功课后购物的逻辑,所以发展还是存在难度。”7月5日,产经评论人张书乐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不过,得物正在尝试将消费者引流到社区板块的动作。
时代周报记者在得物上留意到,在打开APP时,得物会让消费者挑选感兴趣的内容,选完之后就会先看到社区板块;得物也会根据消费者购物喜好推送一些社区相关内容;单品用户晒图也在为社区引流。
张恒坦言,多数社区在用户量级增加后缺失了早期的社区氛围,得物也同样面临新用户融入,内容过于泛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