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陷阱! "医美面膜"比普通面膜更适合吗?
本报记者 乔 彩 王晶玥
“能祛痘、消痘印、收毛孔、抗衰老、修复敏感肌……”一段时间以来,被一些商家称为“拯救皮肤神器”的“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等颇受追捧,借助电商平台、社交媒介等营销渠道,成为流行的护肤用品。
然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0年1月就指出,所谓的“医美面膜”实为医用敷料,按照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产品不能以“面膜”为名称,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词语。
专家指出,医用敷料成分简单,主要作用为修复皮肤屏障,并没有其他功效,管理规范医用敷料市场迫在眉睫。如何促进行业自律,有效约束电商平台,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是相关各方面临的共同课题。
“‘医美面膜’的叫法是被商家创造出来的”
“面膜我现在只用医美的!”“我要把其他面膜的钱省下来全买医美面膜!”……打开一些社交平台,经常能看到关于“医美面膜”的推荐。
“90后”女孩小李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使用“医美面膜”是在2014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做了激光治疗后,医生给她开了一款胶原蛋白敷料,其用法和外观与普通面膜类似,但价格高出好几倍。“薄薄一层,用完感觉比较温和。”
2018年前后,她发现这款敷料开始在网上爆红,并被冠以“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的名号。
今年8月中旬,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查询一些“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品牌,发现其销量巨大,其中一款品牌月销量高达40万单,还有两家店铺相关面膜销量均达10万单。
尽管国家药监局今年1月就宣布不存在所谓的“医美面膜”,但在一些网络销售平台上,依然能见到“医美面膜”的身影。
记者在某平台上搜索“医美面膜”时,出现的综合推荐虽已与面膜无关,但搜索“械字号面膜”时依然有1万多条信息,并有以“全能面膜”等为关键词的产品推荐。另一个电商平台虽然屏蔽了“械字号面膜”关键词搜索,但搜索“医美面膜”时仍有近2000个产品链接。
小李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在朋友圈和美妆博主的推荐中看到“医美面膜”的宣传,称其为“医院同款”,可以“祛痘淡印”,“适用于敏感肌肤”,“介于药与护肤品之间”等。
那么,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黑龙江女孩奇奇在朋友圈看到微商推荐购买了“医美面膜”。“我脸上容易长痘痘,看到推介的医美面膜有这么大功效,就买来试试。”奇奇说,实际使用效果让她很失望。
奇奇说,那些贴着“祛痘、淡化痘印”标签的“医美面膜”,自己使用之后感觉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一款“医美面膜”反而会刺激痘痘产生。此外,这些面膜承诺的“美白、抗皱”功效,用完后更是“几乎没有效果”。
据西南医院皮肤科医生陈奇权介绍,医用敷料主要用于激光、刷酸等对皮肤有一定刺激和损伤的临床操作术后皮肤屏障修复,其功效主要是特定情形下的镇静、舒缓、角质层水合保湿,并不能治疗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
专门从事面膜代理的妮妮告诉记者,市面上的“械字号面膜”在产品包装上的名称都标注的是“敷料”或“冷敷贴”,“但是为了让没用过的顾客更好地理解”,她在朋友圈发文时一直使用“医美面膜”的称呼。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生石蕾认为,市面上的所谓“械字号面膜”,有些宣传过度了,“医美面膜”的叫法并不是专业名词,而是被商家创造出来的。
北京盈科(天津)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高庆认为,“医美面膜”的概念利用了消费者和医疗人员之间的信息差,误导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一看到这个关键词就会想到“治疗”效果。
“医用敷料会简化成分,普通面膜成分更加复杂”
国家药监局指出,所谓“械字号面膜”,其实是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医用敷料可以与创面直接或间接接触,具有吸收创面渗出液、支撑器官、防粘连或者为创面愈合提供适宜环境等医疗作用。
石蕾介绍,“敷料”指用于保护伤口、创面的医用材料,专门用于医疗治疗的棉片、纱布、膏药等就是医用敷料,而有些用于治疗目的的敷料用类似面膜的形式制造出来,在激光术、光子嫩肤、水光针等医疗美容项目后给患者使用,进行术后修复。
她还指出,医用敷料的成分比较简单,“为了保证使用者不过敏,会简化成分,基本上只含有玻尿酸,而普通面膜为了提高竞争力,如增加除皱、美白功能等,成分会更加复杂”。
作为医疗器械,医用敷料在生产工艺方面比普通面膜要求更严格。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医生袁超指出,医用敷料的生产药厂空气洁净度至少要在10万级以下,更适合用在有创伤创面的皮肤上。
对于多数“医美面膜”宣称“敏感肌肤适用”,袁超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一方面,只能说医用敷料对敏感肌肤有“舒缓、修复”作用;另一方面,敏感肌肤在实验条件下是有严格规定的,很多患者声称自己是敏感肌肤,但实际可能是皮肤病,同时,敏感肌肤也分为很多类,比如生理性敏感、病理性敏感,对是否适用于敏感肌肤的表达应谨慎。
而对于“医美面膜”是否“介于药和护肤品之间”,2019年1月,国家药监局在《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中明确指出,在国家法规层面不存在“药妆品”概念,对于以化妆品名义注册或备案的产品,宣称“药妆”“医学护肤品”等“药妆品”概念的,属于违法行为。
此外,国家药监局还提示,医用敷料应在其“适用范围”或“预期用途”允许的范围内,由有资质的医生指导并按照正确的用法用量使用,不能作为日常护肤产品长期使用。
这一点也得到了袁超的证实。她接诊的病人中,就有一些患者由于过度使用医用敷料导致水合性皮炎。
“面膜只是皮肤的‘零食’而非‘正餐’”
4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强调行业应强化自我管理主体责任、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将对规范医疗美容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从监管角度看,需大力整治行业乱象。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因此,品牌商应当诚信经营,不能为了增加销量而夸大产品功效。
业内认为,市场监管部门应大力打击产品虚假或过度宣传,保证宣传语在商品应有功效范围内。“既然医疗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就不该放任自流。”高庆指出,医用敷料应当同其他医疗器械一样严格控制流入市场,相关部门未来需继续严格把关,从法律、制度层面肃清行业发展问题。
高庆表示,当消费者购买使用医用敷料导致皮肤过敏、受损时,可以向工商、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投诉,相关部门可对商家处以罚单、警告,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督促其完善生产研发技术、调整产品宣传方式。
对于电商平台,应督促其不越位。根据电子商务法,商家如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电商平台承担连带责任。高庆分析称,各电商平台理应规范商品搜索关键词及说明,保证消费者获得真实准确的产品信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袁超认为,电商平台应通过细化归类来约束入驻商家。“一款产品是医用敷料还是普通妆字号面膜,其功效是补充水分还是舒缓镇定,归类要更加明确,以便于消费者了解情况、按需购买。”
消费者自身要警惕面膜消费陷阱。专家建议,消费者首先要正确认识医用敷料功效,遵医嘱购买,不过度使用;其次要树立正确消费观,审慎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产品,不盲从不跟风。
“面膜只是皮肤的‘零食’而非‘正餐’。”石蕾认为,消费者出现皮肤问题时切不可擅自购买普通面膜治疗,真正的护肤应该注意不熬夜、多运动、少吃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