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带量采购扩面成为必然,仿制药价格利润合理回归,未来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成为药店未来主要竞争要素。而布局专业药店,重点布局创新药成为零售药店可能转型的方向。

集采进入第三轮,降价幅度之大令广大药企心惊肉跳,随着集采步入常态化轨道,这背后的行业零售端变局也正在加速。

8月20日,全国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产生拟中选结果。据新华社消息,本次采购共有189家企业参加,产生拟中选企业125家,拟中选产品191个,55个品种药品拟中标,拟中标产品平均降价53%。

在一轮比一轮刺激的带量采购中,各家药企的应对策略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差异,随之而来也带来了整个行业的变革,一方面药企开始积极开辟院外市场,另一方面药企应对集采的策略也更加成熟,部分外企也开始选择直接退出。

而在处方药转战零售市场过程中,药企与零售药店如何找到共生共赢的合作模式,目前仍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对于药店而言,短期内有望享受到集采带来的行业红利,但长期看,集采亦会推动行业集中;对于药厂而言,布局零售市场属于无奈之举,但转战零售市场后到底能给企业自身带来多大的销量,部分药厂也持保留态度。

原研药“断臂”

第三批集采当中,原研药企们的报价也意味着他们主动放弃了中标的可能,自动“退出”竞争国家集采成为多数企业的选择。

根据第三批集采结果,外资药企仅有三家入围,分别是辉瑞、卫材、优时比,而拜耳、阿斯利康、礼来、葛兰素史克(GSK)、中美施贵宝、默沙东、诺华、西安杨森等药企纷纷出局。

降价在预料之中,外资药企集体“自暴自弃式”报价也有迹可循。

默克雪兰诺公司的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片,国家规定每片最高只能报价3毛4,但默克报出的价格1.401元。辉瑞的原研药“伟哥”万艾可,国家规定50mg的最高报价每片不超过48.19元,辉瑞报价是58.73元。阿斯利康的原研药喹硫平,200mg规格的国家规定最高报价每片不超过2.3166元,阿斯利康报价是7.078元。

这也意味着外资原研药主动放弃,断了原本异常重要的公立医院医保市场,以往这个市场所占份额非常之大。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公立机构终端化学药销售规模逐年递增,但增速有放缓趋势。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终端化学药销售额为10325亿元,同比增长7.36%;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学药销售额首次迈进万亿时代。

2019年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总销售额17955亿,同比增长4.8%,其中,公立医院终端市场份额高达66.6%,公立基层医疗终端份额占据10%,仅仅以城市公立医院销售情况来看,2019年,该领域药品销售额就已经高达8739亿,占全国药品市场48.7%。而其中,化药市场重点领域又无疑聚焦于肿瘤、消化及代谢、心脑血管、血液和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领域。

而据广州某三甲医院医生对记者透露,医院在“4+7”带量采购试点执行期间,中选药品如有原研药,则保留一个原研药品规,没有原研药的则不再引进。医院基本用药目录内中选药品为原研药的,仅保留一个原研药药品品规。一定保留原研药给患者留有选择,同时导向选择中选药品。

“患者为保持治疗效果稳定,坚持不换药,仍然指名要开进口药,自费使用带量采购非中选药品的,并不少见,而受这样的影响,也会导致一些患者钟情于原研药而带火院外市场,即使高价仍然会去院外药店购买原研药。”前述医生告诉记者。

院外市场迎春

而长期以来,医院市场是处方药的主要销售阵地。但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逐步推进之后,未中标的品种几乎失去了全国主要的公立医院销售市场。为了挽回昔日的市场份额,这些品种纷纷发力院外的零售市场销售。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大力培养自身的零售处方团队,提前布局零售渠道。昔日被一些处方药企视为相对小众的药店市场开始重新焕发出新机。

“4+7带量采购仅针对公立医院,此次扩面之后,民营医院也进入集采范围,但是药企只是将中标药品以低价供应给医院,医保部门对零售渠道的供货价格并没有干预。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增收不增利已经成为不得不面临的挑战。此外医院方面中标药大幅降价背后,零售企业不得不承受原本外流的处方又倒流回医院的压力。”华南某医药零售企业人士向记者说道。

随着带量采购扩面成为必然,仿制药价格利润合理回归,未来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成为药店未来主要竞争要素。而布局专业药店,重点布局创新药成为零售药店可能转型的方向。

“过去我们的零售连锁,往往更多是满足基本药品需求,医院有了处方,消费者考虑到便利性和价格优势到药店购买药品,符合处方外流趋势。未来对于连锁药店来说加强专业性也成必然趋势,如新增慢病服务业务,患者服务中心,甚至社区诊所的构建等,把未来服务的闭环做起来,抓住OTC市场才是可能的解局之道。”前述医药零售人士向说道。

而另一方面,在处方药转战零售市场过程中,药厂与药店如何找到共生共赢的关系,目前仍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对于药店而言,短期内有望享受到集采带来的行业红利,但长期看,集采亦会推动行业集中;对于药厂而言,布局零售市场属于无奈之举,但转战零售市场后到底能给企业自身带来多大的营收,部分药厂也持保留态度。

集采在一定程度加速了国产仿制药对专利过期原研药的替代。

在过去,医院市场中,专利过期原研药不仅占领着霸主地位,同时还享受着品牌高溢价优势。因此,集采未启动前,多数过期原研药企也不会花很大力气去布局院外的零售市场。如今,专利过期原研药在主动向零售市场“靠拢”。

以第一批集采品种降脂药“瑞舒伐他汀钙”为例,不管是在“4+7”试点城市还是联盟地区的扩围带量采购中,作为原研厂家的阿斯利康落选。在错失全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市场后,该原研厂家选择发力零售市场。中康CMH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阿斯利康的瑞舒伐他汀钙在药店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4.1亿元,对比去年同期大增近七成。

“以前两批集采涉及的品种为例,过去这些品种我们几乎以零毛利或负毛利在销售,而集采之后,出现了两大转变:一是中标企业主动和我们沟通,并愿意给我们一些配送费用,可能会低三至五个点,但有总比没有好;二是未中标的品种也跑来与我们零售企业合作,以往我们是很难跟他们合作的。”上市连锁药店企业老百姓董事长谢子龙说道。

集采对于行业的变革,一方面体现在药价断崖式下降,医院药房从盈利板块变为成本板块,医院逐渐转变对处方外流的态度,赋予了零售药店承接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处方厂家将加速与药店合作,落标品种厂家主动加深与零售药店的合作,厂家资源也将向药店倾斜,利好大型连锁药店的发展。

但对于药厂而言,相比医院,院外的零售市场分布比较分散,加上药店自身存在的药事服务能力薄弱问题,一定程度都给药厂布局零售市场的过程带来制约。

如近年来,不少连锁药店都在布局DTP药房(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专业服务的药房)。区别于以出售OTC药品(非处方药)为主的传统零售药店,DTP药房主要销售高毛利专业药物、新特药、自费药等,并配备执业药师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及服务,是零售药店的进阶模式。

“我认为集采常态化之后,零售行业更趋于集中,因为体量足够大的药店才具备与上游处方药企一定的议价权,而普通的中小药店是很难拿到处方药的中高毛利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集采加速了零售行业的集中化发展趋势。”益丰药房董事长高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