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的市场竞争将直接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竞争,消费者在物质及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和企业运行成本不断增长的巨大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提高质量已不仅仅是企业竞争的策略,而且已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发展与强大的支点,更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无论是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是增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角度看,无论是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从关注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来看,质量问题(特指产品质量与相应的服务质量,非大质量概念。下同)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近几年来,在我国质量管理部门、企业及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质量水平及全民的质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产品质量方面,产品合格率和优质品率逐年上升。市场秩序、企业生产环境及消费者消费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产品质量的整体状况还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包括对质量的要求和期待),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大部分产品质量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我国自主开发创新的产品品牌不多;不少产品是资源消耗型初级产品,资源消耗占总成本的70%~80%;产品技术含量低,文化含量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也就有了当今中国只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的定位。

此外,假冒伪劣产品、产品虚假宣传现象以及各种诚信缺失行为,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侵犯了他们的消费权益,打击了消费者现实消费积极性和对未来的消费预期,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和诚信为本的道德伦理,也给社会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

质量的提出表面看来是随着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大机器工业为标志)而来的,实际上它早早深植于农业文明之中。

质量问题不仅仅局限在生产制造环节,同样延伸到经营销售环节。它与市场紧密相连,与消费者息息相关,它融汇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它呼唤规则、公平、诚信、有序,呼唤理性消费与和谐共处。

质量问题不仅仅是管理学上的问题,还是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质量的管理不仅仅是法规、制度方面的问题,还是道德、文化方面的问题;质量的改进不仅仅是技术、设备、工业层面上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生产产品的品质问题,更是人的素质层面上的问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们的思想秉性、品格素质的问题。

总之,质量问题不仅仅是物质范畴的问题,还是精神范畴的问题;不仅仅是“形而下”即“器”的问题,还是“形而上”即“道”的问题。

思维严谨、办事认真、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民族往往重视质量——因为质量需要认真、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如德国人。

资源贫乏、具有危机感、紧迫感的民族肯定重视质量——因为质量能提高资源利用率,是经济增长属集约型而不是粗放型的必要条件——如日本人。

市场发达、市场机制健全而人们又以赢利为“上帝的旨意”的民族必然重视质量——因为那种充分肯定并鼓励人们致富的氛围符合人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本能,并提供了人们竞争、致富的欲望和动力,而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竞争必然要走到质量效益和品牌竞争这一步。另外,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建立并完善的相关法律、规则、秩序又有效地约束着人们欲望的无度无序竞争,使人们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则,像一团活火,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一定的方式燃烧——如美国人。

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引入质量及质量管理的概念、学科较晚,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全民的质量、消费、品牌意识还不很强,产品市场及各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很成熟。

我们可以不必因质量的一时落后而自卑,因为我们毕竟在以不慢的速度和不乏的后劲在追赶,在发展和提高,也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不可以不时时清醒地以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来意识到我们在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和制约因素——这来自于产业发展方面、市场法规制度方面、工艺技术方面、文化精神方面、诚信道德方面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耻而后勇,才能不惮于前驱,才能真正热忱地为人民服务,严格地为国家把关,勇敢地为质量而战!才能扎实而执著地从全民质量管理、质量振兴走向质量兴国直到今天举起质量强国的大旗,才能更理性更自豪更义无反顾更充满信心地让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安心、放心、舒心地消费,让优质的中国产品自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最终,质量的话题,不仅仅是昨天、今天、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话题,更是明天、后天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社会永恒的话题……

李迎丰

2011年9月

本文原发表于《中国质量报》2011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