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晖资本合伙人姜燕烨:未来五到十年仍是医疗器械行业的“黄金时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上海10月19日讯第83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于10月19日至22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弘晖资本合伙人姜燕烨在中国经济网“中经医药大咖谈”直播间表示,未来五到十年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黄金时间。
弘晖资本合伙人姜燕烨做客中国经济网直播间郭文培摄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国经济网: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经济网“中经医药大咖谈”第83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的直播现场。我们将在三天内采访40余位业内专家,带领大家了解一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我们邀请到的第一位嘉宾是弘晖资本合伙人姜燕烨女士,姜总您好。
姜燕烨:大家好,我是弘晖资本合伙人姜燕烨,非常高兴来到这个场合,来阐述我们对行业的一些观点。
中国经济网: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市场的发展潜力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您能从资本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一下市场现状吗?
姜燕烨:我们基金(公司)主要是做医疗行业投资的。在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刚暴发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恐惧,认为对实体经济会有非常大的打击。我们第一反应是看一下我们的被投企业,发现挺多被投企业在疫情中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因为我们做医疗器械这个行业,很多产品是用于抗击疫情的,比如说核酸检测试剂,比如说呼吸机、监测仪,在疫情期间大量投放。目前订单太多了,甚至有供不上货的情况。所以我们觉得今年的疫情让大家重新认识并更加重视医疗器械这个行业。一般来说我们机构看医药行业会更多一些,医药行业单品种的收入规模会比医疗器械大很多,但是近年来大家更多关注到医疗器械这个行业。这个主要是从几方面来考虑:在药占比控制下,医院向化验、检验方向有更多倾斜,大大有利于医疗器械行业;另外进口替代也是一个大的趋势,除了少部分新兴行业以外,其实大部分医疗器械行业的产能是非常低的,未来会有进一步提升趋势。我们觉得未来五到十年仍然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间。
中国经济网: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大健康领域发展迅速,资本机构会在当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姜燕烨:我觉得资本对于早期企业和成熟企业起到的作用是非常不同的。对于早期医疗器械企业来说,资金是非常大的瓶颈,大家都知道医疗器械研发周期比较长,在前期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对创始人来说,需要借助外部资金的力量去发展。所以对于早期医疗器械企业来说,资本还是非常好的,需要去孵化、推动,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而对于成熟企业来说,资本可以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第一方面有比较多的医疗器械企业,现有产品发展会碰到一定的瓶颈。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增长,它需要换维,资本能够非常好地助力它做换维。而且投资机构对资本运作经验会比较足,科研单位对资本运作不是特别熟悉,投资机构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进行非常好的并购整合。另外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投资人因为看的企业非常多,所以有非常多的企业成败的经验,从董事会的层面他会给到这些企业非常好的战略。这是对于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不同角度的资本的助力。
中国经济网:您刚刚谈到初创企业和传统的一些企业,其实据我所知还有一些跨界入行的企业。您能不能为我们解读一下这些跨界入行的医药企业有什么特质,您会选择这种跨界入行的企业做投资吗?
姜燕烨:今年疫情期间,特别在口罩短缺时期,有非常多的制造企业进入到医疗行业,缓解了口罩困难。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个短期的现象,因为医疗行业是个壁垒非常高的行业,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并且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包括渠道沉淀。对于外来其他行业的企业来说,进入医疗行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甚至会有非常多的“坑”可能并不知道。但是从某些细分行业,比如跟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来说,,譬如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这些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大公司、龙头公司,如果切入到医疗行业做一些电商或者问诊等等,有一定的优势。它的业务优势和传统的医疗器械行业不太一样,我个人认为这类企业有非常大的潜力。
中国经济网:您觉得医疗健康投资领域有什么特点,或者您会选择哪些医疗器械行业或者是企业?
姜燕烨:因为我一开始是在综合基金,会投各个行业,后来我转到了专注医疗的基金。我明显感受到医疗投资和其他行业有一些不同,医疗行业受政策影响会非常大,无论是过去几年的药品一致性评价,政府鼓励创新,提高整体的医药研发注册的速度,还是目前的药占比,其实整个行业受政策影响非常大。作为企业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提升研发能力,把产品打磨得更好。这是医疗行业第一个特点,受政策影响比较大。
第二个特点是我们接触到的创始人,跟别的行业不太一样,医疗行业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大部分的创始人都有很高的学历,如海归博士等等,甚至在外企做过高管,再回来创业。同时他们的年龄也会相对比较大,40岁以上是主流,还有50岁以上的。所以他们会有比较多的人生阅历,以及管理企业的能力。这个可能也是跟别的行业不太一样的一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也是医疗行业的一个特色,就是它整体投资周期会比较长。互联网行业大家可以看有很多90后的新贵,拼多多三年就可以IPO上市了。但是在医疗行业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医疗行业整体周期比较长,从公司成立到有样品到做研发、临床到注册到推向市场,一般都要起码五年以上的时间,所以作为医疗行业的投资人,需要耐得住性子,做一个有耐心的投资人。当然也非常感谢国家这两年的各种政策,包括科创板的推出、港股18A的政策,让一些目前未盈利的企业也可以上市,这大大利好了投资机构退出的路径。往年一般需要公司做的非常大,有比较大的净利润才能上市,从而使得投资机构能够退出,但是从去年、前年,这个政策开始放开,对于投资机构的退出是非常好的,导至今年整个医疗行业投资会非常火,大家都觉得退出有望。毕竟有些基金周期是有限的,可能有些是三五年,现在这些政策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利好。中国经济网:您刚刚聊到的投资企业或者投资项目方面,能不能请您简单分享一下投资之前规划或者调研的心得?
姜燕烨:其实做投资,企业尽调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我们做尽调是通过一些调研,比如访谈专家、企业高管,包括企业供应链上游或者它的客户,从而得到公司各种信息,这是业务方面的。另外主要是通过财务和法务方面,主要是对他们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把它们数据跟同类公司进行比较,从而来了解它们的业务水平,评估企业在行业内是怎样的地位。我们基金目前管理了100亿元的资金规模,已经投了好几十家企业。我们会看这个企业质地怎么样。比如我们投了一家眼科医院,我们会访谈投资的眼科医院,让他评价眼科医疗器械的产品怎么样,这是一个非常直接也非常有效的方法。比起在企业端访谈十个人得到的主观信息来说,我们更重视行业内上下游我们已经熟悉的这些人对于这家公司的评价。所以这也是我们认为深耕医疗行业投资的标的越来越多,其实对我们判断企业质量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助力。此外我们投后也有非常多的企业之间形成协同,就是说如果我投了这家眼科医疗器械的企业,我可以帮它促成和我们另一家被投企业眼科医院的一些业务上的合作,这无论对于被投企业还是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双赢的局面。
中国经济网:这也是共享机会的局面。其实大家都知道,今年医疗器械行业规模越来越大,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医疗器械的产业当中。投资机构应该怎样去顺势而为,怎么样在顺势当中建立属于自己的一个天地呢?
姜燕烨:因为我们内部会做比较多的行业策略,年初的时候就制定了今年主要关注的几个细分领域。我们会在这几个细分领域,通过行业大会,包括CMEF展会,去跟这些厂家进行沟通,深挖这个细分领域。我们可能在投一家企业之前看十家企业,我们得到的这个行业的信息会是非常非常的多,对于我们筛选优质的企业会更有帮助。我们觉得这个不断的良性循环能够更加加深我们对行业的理解,从而挑选出优质的被投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