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武汉12月1日讯(记者郭文培)“我们要解决整个医疗器械产业链条中的‘卡脖子’难题。比如,有些高端医疗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还受制于人,疫情中得不到及时供应。”11月27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峰会暨2020国药器械生态大会在武汉举行,国药控股党委书记、国药器械董事长于清明做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访谈时指出,尽管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我国不断向医疗器械强国迈进,但高端医疗设备“卡脖子”问题依然明显,应集政产医学研等各方力量解决这些问题。

只争朝夕破局高端

近年来,医疗器械已发展为医药经济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增长极”。于清明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经超过2.5万家;经营企业超过81万家;2019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总体营收超过7200亿元。同时,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继续优化,高端器械的出口比重明显增加。其中,2019年进出口总额较2018年增长了21%,达到554.87亿美元。

“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于清明表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个别领域的领跑,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很多短板要补齐,尤其亟待解决高端医疗设备受制于人的问题。他举例,由于疫情期间的管控措施,一些临床急需的高端医疗设备或核心零部件供应短缺,提升国产化率的诉求十分迫切。

聚力献智协同创新

上述问题该如何解决?在于清明看来,提高行业创新要素集中度尤为重要。他建议,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产学研各方力量组织起来,整合打造国家级的医疗器械研发创新平台。而在这方面,国药器械正在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

于清明指出,当前国药器械参与执行的“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医疗器械赛道及“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峰会暨2020国药器械生态大会”,正是公司所做出的努力之一。他解释,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布局关键之年,国药器械举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峰会暨2020国药器械生态大会”正当其时。一方面,通过搭建行业会议平台,可以促进资本与科研领域的交流合作,助推行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医疗机构专家与企业相关人士交流探讨,可以促进相互赋能、共同发展。

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

对此,于清明表示,要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引领提升产业实力。具体来说,一方面,既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国内好的医疗器械要走出国门,同时要引进世界上的领先技术,弥补国内技术创新上的缺口;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汇集国内优质的产业资源,打造高质量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医疗器械产业的“航空母舰”,让中国生产的医疗器械服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