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1-11月我国查获侵权嫌疑货物4557.2万件 同比增长11%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7日讯 记者从海关总署获悉,1-11月,全国海关累计查获进出口侵权嫌疑货物4.9万批次,同比增长40%,涉及侵权嫌疑货物4557.2万件,同比增长11%。
据悉,厦门海关关员日前在一批装载出口服装辅料的货柜底部发现可疑货物夹藏,经进一步开拆,现场查获14万件假冒“Levi’s”和“Lee”品牌标志服装水洗标。此前,经权利人确认,杭州海关所属义乌海关在货运渠道查获的1.5万部手机涉嫌侵犯三星品牌商标权。在邮递渠道,南京海关所属金陵海关日前在出口邮件渠道查获涉嫌侵犯GUCCI、LV等品牌知识产权货物752件,这些货物均做工粗糙、包装简陋、“大牌”LOGO明显。
今年以来,海关总署组织开展了全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龙腾行动2020”专项行动、寄递渠道知识产权保护“蓝网”行动、打击出口转运货物侵权“净网”行动,聚焦国内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强化信息收集和侵权风险数据深度挖掘,针对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行业开展风险防控和集中查缉,加强了对“化整为零”“蚂蚁搬家”式进出境侵权行为的打击。
在高压严打侵权行为的同时,海关还致力于做好品牌培育保护。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89年制药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据了解,该企业“慈”牌商标长期遭侵权货物抢占市场,自有商标货物在海外市场销量受限。在兰州海关协助下,企业在海关总署完成商标备案,兰州、上海、天津、南京、深圳等多地海关开展执法协作,共同拦截侵权货物。
在江西景德镇,南昌海关所属景德镇海关结合当地优势特色陶瓷产业,推荐江西省陶瓷进出口公司等企业列入出口知识产权保护优势企业重点培塑对象,指导“法蓝瓷”“金意陶”“百花”3个知名陶瓷商标在海关总署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备案。
为便利企业知识产权业务办理,海关设立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热线电话和“绿色通道”,通过“网上办”“邮寄办”“预约办”等方式办理知识产权案件;建立“白名单”制度,为合法授权企业急需生产物资提供预确权快速通关服务;运用网络直播、“云课堂”等多种方式举办知识产权保护培训交流活动,推出“海关知识产权保护APP”,让企业能够便捷高效地查询、咨询有关知识产权海关保护问题。1-11月,海关总署核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申请13748件,同比增长21%。
“今年以来,海关持续推进执法智能化、信息化,积极推进国际海关联合执法,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成果共享。”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金海表示,目前知识产权案件办理实现了全程无纸化和流程可追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海关密切开展执法协作,与欧、美、俄、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海关在已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框架下持续开展合作,打击跨境侵权违法活动国际网络进一步完善。
据悉,海关总署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法律制度,应用信息和科技手段提高知识产权执法精准度,突出打击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业态侵权假冒,继续加强国内外执法合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