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体检要“私人定制”
恶性肿瘤分期越晚预后越差
“近年来,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已占到城市、农村居民全部死因的26.11%和23.07%。”山东省癌症中心办公室主任、山东省肿瘤医院预防管理部主任佟峰介绍,当前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癌症的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不过,由于癌症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不存在任何身体不适,人们往往忽略了疾病的存在,不做筛查或回避筛查,这就造成一发现就是进展期,个别甚至出现了广泛转移,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分期越晚,预后越差。”山东省癌症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肿瘤医院预防管理部副主任龚继勇坦言,我国临床发现的恶性肿瘤,一般是患者有了症状以后到医院就诊发现的,早期癌比例较低,如食管癌,90%的患者发现时属于中晚期,五年生存率不到30%,其他像肝癌、肺癌的五年生存率都不足20%,胃癌五年生存率35%左右。所有常见肿瘤的平均生存率仅约40%。
若是通过癌症筛查、早诊早治,大多数适宜筛查的肿瘤都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更多癌前病变患者能够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或微创治疗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效果。所以说,实施癌症早诊早治,能够使大多数患者五年生存期达到90%以上,让癌症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做好健康管理。
规范的防癌体检能早发现癌症
据了解,国家自2006年开始,通过中央转移支付的形式在高发区开展了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肺癌、肝癌、妇女两癌筛查等早诊早治工作,2008年针对淮河流域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开展了综合治理癌症早诊早治工作,2012年,在城市地区针对上述常见癌症开展了城市癌症早诊早治。15年来,国家共投入百亿元公共卫生专项经费。
就我省来说,从2006年开始年筛查1000人,到2012年后年筛查近十万人,从一个高发区,到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共筛查近百万人口,检出癌及癌前病变患者7万余人,其中早期癌、胃肠高级别上皮瘤变、肺阳性结节等近2万人,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大部分早期患者随访未再发现肿瘤或未进展为肿瘤。
目前比较认可的能够明确筛查的肿瘤有十几种,如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
龚继勇指出,对恶性肿瘤的防治,需要重视身体出现的“危险信号”,发现异常表现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如果是适龄和高危人群,要主动接受防癌体检。
防癌体检比常规查体更有针对性
“防癌体检不同于普通年度体检。”龚继勇说,年度体检一般情况下是单位或团体组织的常规检查项目,一般针对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和职业病(如尘肺、职业性放射病等)。针对癌症的相关检查多局限于几个简单的肿瘤标记物,而肿瘤发生的早期,相关标记物释放到血液中的量也不多,也不容易断定发病部位。
早癌筛查一般要对受检人进行一些风险评估,对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家族史、现患病史等做调查,再利用相关风险模型,评估是否具有患一种癌或多种癌的风险,再根据风险情况制订防癌体检套餐,让防癌体检更经济、更有针对性。当然经济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做个全面的防癌体检。
据介绍,恶性肿瘤一般来说有遗传易感性。就是说,一级亲属有恶性肿瘤,下一代患有恶性肿瘤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尤其对一些致癌因素敏感的东西,可能容易诱发恶性肿瘤。目前已知的食管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肠癌等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有这类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到达适当年龄以后,周期性地针对家族患病史做防癌筛查。
对于常吸烟的人群、慢阻肺患者、有职业暴露史1年以上,有被动吸烟史超过20年等的人群,或长期咳嗽,有胸背疼痛、咳血、憋喘等症状的人,需要重点关注肺癌筛查,建议每年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
有食管癌、胃癌家族史、高盐、腌炸熏烤食品,热烫饮食、长期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常吸烟和饮酒的人,需要关注上消化道肿瘤,胃镜加病理活检是主要筛查手段,检查后没有发现病变的人群,建议间隔3至5年做一次筛查。
如果胸骨后有灼烧感、针刺样疼痛、食物轻度吞咽困难、有滞留感等以及恶心、腹痛等,则需要尽快接受胃镜筛查。
45岁以上的男性,体质指数>=24kg/m2(肥胖),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家族中有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自身有结肠息肉史等,需要进行大便潜血和结肠镜筛查,筛查未发现病变,建议每年做大便潜血检查,潜血阳性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其他人群则建议45岁以后至少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有条件的,每十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同时也建议每年做便潜血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