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突破60万户 成都位列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首位
双创、新经济是近几年的经济热词。副省级城市水平如何?
近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了解到,由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与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组建的“首科蓉智研究院”日前出炉《副省级以上城市创新创业发展情况对比分析专题报告(2021)》(下文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了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市场主体活跃度、科技型企业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等四项维度24项细分指标。
《报告》显示,2020年,在19座城市中,成都在新增市场主体、实有市场主体总数和同比增速、技术合同成交额等多项指标上排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前列。其中,2020年,成都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突破60万户,位列副省级及以上城市首位。
拉通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根据市场主体、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产出等因素进行拆解,成都创新力究竟如何?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营商环境
新增市场主体数量是平均值的两倍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力的体现之一。从市场主体来看,《报告》显示,2020年,成都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突破60万户,位列副省级及以上城市首位,是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新增市场主体均值的两倍。
此外,2020年,成都市实有市场主体总数达292.1万户,位列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四位,与上海、重庆实有市场主体总数基本相当。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成都实有市场主体总数同比增长25.44%,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位列第一。
市场主体背后,是城市激活经济的诸多举措,也是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横向对比来看,实有市场主体总数位列榜首的深圳,在企业从进入到退出市场的全生命周期中,推出了“证照分离”改革、“深港通、深澳通注册易”香港澳门跨境登记等多项措施,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同时推动提升商事登记法治化水平。
成都也有诸多举措。
2020年4月底,旨在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上一张网,办所有事,最多跑一次,一次能办成”的天府“蓉易办”上线,将营业执照的申领时间,从过去的20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在成都营商环境“3.0版本”里,成都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整合,把这个时间变成了“0.5个工作日内”。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多更实的举措,成都将一一落地——
在“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工程2021年工作计划”中,成都提出,要提升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水平,完善“蓉易办”“蓉易享”平台功能,实现政策兑现更加精准便捷,推动与垂管业务平台深度对接、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记者从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了解到,今年,成都还将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立法工作,形成《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同时,成都将启动营商环境4.0政策体系建设,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创新能力
净增高新技术企业位列第三
《报告》显示,2020年,成都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971家,是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量的1.9倍,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从2019年的第8位跃升至第3位,超越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截至2020年年底,成都有效高新技术企业已达6120家,同比增长超40%。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跨越式发展,成都正涌现出越来越多高质量创新主体。自2020年3月,成都先导成为西南地区首家登陆科创板企业,实现成都科创板上市“破冰”后,成都本土企业正在加速“拥抱”科创板。从科创板上市企业来看,《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成都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0家,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杭州;从融资额来看,成都科创板上市企业融资额为64.55亿元,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位列第五。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分布情况,一定程度上可看出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水平。从排名第一的上海来看,早在2018年,浦东新区就联合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了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旨在发挥金融服务资源集聚优势和上市服务综合功能优势,积极呼应长三角区域实体经济需求,助力区域“硬科技”企业对接科创板。
助力“硬科技”企业“闯关”科创板,成都也有诸多举措。就科技金融而言,成都用6年时间打造了“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科创保、科创券”的“五创”金融服务链条,逐渐摸索形成了科技金融领域的“成都模式”。
今年,“科创贷”还推出“成果贷”“人才贷”“研发贷”三个新产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资源配置优势,提供针对性的融资服务,满足不同特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截至目前,“科创贷”已经联合23家金融机构建立了规模超90亿元的风险资金池,累计帮助一千余家企业通过纯信用、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的方式获得近114亿元的“科创贷”支持,有力缓解了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对成都本土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支持中,“科创贷”已实现了成都先导、纵横股份、极米科技等科创板“蓉城军团”全覆盖。
“科创投”品牌下的天使引导基金聚焦成都本土企业的早期投资,组建了总数14只总规模超15亿元的早期基金群用于支持成都早期项目。截至2021年5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项目122个,投资总额约为9.238亿元。通过发挥国有资金的放大特性,已经投出了包括柔电芯云、奇碳科技等优质的“好苗子”,也走出了诸如驹马物流、合纵药易购、华昊中天、天微电子这样的独角兽、上市公司及准IPO项目。
今年,成都还将推动“科创贷”累计贷款规模超过120亿元,“科创投”总规模超过40亿元,助青年创业有底气,圆青年创业梦。 科技转化 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列第五 《报告》显示,2020年,成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44.5亿元,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五,位列北京、广州、上海和西安之后。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区域科技创新活跃态势的重要风向。从排名第一的北京来看,北京建设了一批量子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石墨烯等领域的研发机构,集中了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等20多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同时,出台“创新发展16条”“科技金融15条”,建设中国(北京)和中国(中关村)两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在探索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国际化,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成都也有诸多举措—— 2020年7月,天府科技云正式上线运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破“网购”与“科技服务”的边界,让一个点子也有机会变成现实;2019年,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成果转化服务联盟”成立,围绕科创人才技术库、服务协同资源库、产业应用项目库等方面进行建设,为多家龙头企业对接技术升级需求。 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上,成都也在不断创新:成都率先在国内开展技术经纪职称制度改革;“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作为典型经验被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今年年初,成都在全国率先实施“包干+负面清单”制,完全打破束缚,以结果为导向,为科研人员放权松绑的同时,通过“负面清单”设置“红线”,保证科研经费使用效果。 记者了解到,成都还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通过成果转化助力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