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护航 碳基新材料站上“风口”
编者按
碳基新材料是什么?这一专业而“陌生”的新名词,其实与山西颇有渊源。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新材料被誉为制造业“底盘”。碳基新材料主要是指高端炭材料及碳基合成新材料,是处于化工“金字塔”上的高端产品,越往下游延伸,盈利能力越高。
煤化工和焦化产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依托这一基础优势,我省形成了太原、大同、朔州、晋中、长治、吕梁等碳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碳基新材料产业稳步发展,并发展出一批优秀企业。
8月24日,工信部答复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095号提案称,将支持山西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为山西发展碳基新材料产业带来了利好消息。对于山西来说,在碳基新材料产业这条赛道上的竞跑,才刚刚开始。
我省全力支持碳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
8月24日,工信部明确表示将以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需求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将碳基材料纳入“十四五”原材料工业相关发展规划。
聚焦碳基新材料,山西不断发力快跑。近年来,我省力求在“六新”上取得突破,积极构建碳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全省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我省研发生产的碳基新材料主要包括碳纤维、石墨烯等高端炭材料,以及高端合成蜡、全合成润滑油等碳基合成新材料。其中,山西钢科碳纤维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潞安全合成润滑油、高端合成蜡打破国际垄断,基本实现替代进口。
2020年,我省先后出台《关于支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机制实施方案》。《若干政策》从支持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培育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实施新材料产业融资支持及税费优惠、加大新材料产业人才培养五大方面,提出了27条具体措施,全力支持碳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实施方案》通过创新电力交易机制,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碳基新材料)企业用户给予终端电价0.3元/千瓦时的优惠支持,实现终端电价0.3元/千瓦时的目标。
作为我国首个省级层面“十四五”未来产业规划,《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将碳基新材料、先进功能材料、新能源等25个产业的发展安排得“明明白白”。
6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了山西省“十四五”规划各专项规划系列解读新闻发布会的第九场发布会,据省工信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马运侠介绍,在25个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中,我省首先是优中培精,遴选了9个主导性未来产业,碳基新材料位列其中。
重点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为培育壮大我省碳基新材料产业,我省重点推进山西钢科年产1800吨高端碳纤维、中国电科(山西)碳化硅材料产业基地、山西沁新能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山西长韩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底实现部分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关键技术的攻关、重点项目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制约山西碳基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据悉,《山西省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2020年)》和碳基新材料等四大领域的创新生态行动计划已印发。行动计划围绕省内新材料产业总体布局细化任务,以产业集聚为方向、以项目推动为抓手、以招商引智为助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任务推进为牵引,着力推动新材料产业链、项目链、招商链、创新链、政策链、任务链等六链协同高质量发展。
沿着碳基材料延链补链强链
9月1日,在阳泉市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川工业园,山西华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6万吨/年PBAT生物降解新材料暨2万吨/年生物降解塑料制品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中。
生物降解新材料是华阳集团新材料方向的重要布局,该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华阳集团向“建成全国最大的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基地”的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今年以来,华阳集团以“双碳”目标为指引,聚焦“六新”谋转型,以华阳新能、华阳新材两个上市公司为产业资本支撑,大力实施“127”发展战略,锚定碳基合成新材料等“五大”产业方向,力争打造产值超过2000亿元、世界一流的“火箭级”新材料产业集团。
在延伸发展新材料产业进程中,华阳集团始终坚持沿着碳基材料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新材料产业做优做强做大。目前,华阳集团拥有多种碳基合成新材料的基础原料产品,包括乙二醇、碳酸二甲酯、聚氯乙烯、合成氨等产品。
华阳集团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打通“煤—碳—丝—料—终端”的新材料全产业链,将纳米纤维、CO2超临界发泡、光触媒等新技术导入应用开发,把传统材料升级成特殊功能的高端新材料,大力培育PPC(聚碳酸亚丙酯)新型可降解材料、新能源电池隔膜材料、电磁屏蔽膜、光触媒材料等高端新材料产业,实现从“一块炭”到“一匹布”的华丽转变。
响应国家和山西省禁塑政策,华阳集团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为核心产品的产业园,涵盖100万吨/年的PBAT可降解塑料,上游60万吨/年的BDO和90万吨/年的电石,下游150万吨/年的可降解塑料终端制品。目前,年产2000吨的生物降解产品生产车间已建成投产,可向我省供应PBAT改性材料和全生物降解购物袋、垃圾袋、一次性餐具等系列产品。
电容炭材料走上产业化之路
“我们把每个技术就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所有人都精心呵护着,现在电容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要走向产业化了,未来会遇到更大的挑战,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9月1日,谈起电容炭的发展和团队的精诚合作,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709课题组组长陈成猛满怀深情地说。
近5年,由陈成猛带领的709课题组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领域先进炭材料的研发工作,即面向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产业需求,开展新型炭材料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团队聚焦共性关键科学问题,瞄准核心技术突破,为产业化制备与应用夯实科技基础。
课题组立足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在山西省科技厅、太原市科技局以及中科院煤化所的资助和支持下,与晋能集团和美锦能源等企业合作,突破了诸多瓶颈性技术难题,设计开发了全套生产工艺与过程装备,先后建成吨级石墨烯和十吨级电容炭中试示范线,实现批次百公斤级材料的稳定供货。其中,电容炭中试技术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评估,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已通过宁波中车新能源等国内超级电容器龙头企业的应用验证,形成了国产炭的技术指标体系及应用解决方案,提升了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自主保障能力。
近日,山西中科美锦炭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协议正式签署,一期500吨电容炭产业化项目启动在即,项目完成后,将具备年产500吨电容炭的生产能力,届时将实现电容炭的国产化和进口替代,解决困扰我国超级电容器行业多年的“卡脖子”难题。
目前,电容炭处于产业化工程设计阶段,为了实现最优的工艺装备方案,大家跑遍大江南北做调研。8月份,课题组电容炭项目负责人孙国华和副组长孔庆强带领技术人员在4天的时间内,辗转太原、西安、长沙等城市,考察了近10家设备供应商,回到太原经过讨论和短暂休整后,再次踏上征程,只为了精益求精,建成更高品质的示范工程。
稿件均由本报记者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