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11月7日讯 11月6日傍晚时分,雨雪交加,寒冷彻骨,深秋的北京“一秒入冬”,但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内,灯火通明,暖意融融。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如约举行。

来自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205位嘉宾出席论坛相关活动,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国内外院士43位。他们与中外众多科学家、专家学者以及教育界、产业界嘉宾围绕“科学:人类社会共有财富”“创新:可持续发展之道”“信任:包容发展治理之基”“合作:风险挑战应对之策”等议题通过一次次演讲、一场场高端对话,给世界科学界带来一场科学思维的盛宴,展现着开放、信任、合作的澎湃活力。

凝聚共识 不断扩大开放 增进信任 深化合作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地区热点问题频发。这届论坛聚焦“开放·信任·合作”,正当其时。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玉卓主持开幕式。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彼得·格鲁克曼爵士分别致辞。

万钢指出,应对事关全人类共同命运的挑战,需要全球科技界积极倡导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开放科学精神与理念,加强科学知识交流和技术创新合作,以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有效行动,提供系统性、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有效回应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关切。

为凝聚全球科技共同体智慧和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万钢提出三点期望:首先是凝聚创新共识,创新合作机制,拓展交流途径,推动互信互鉴,共同建设理念相通、要素融通、设施联通、交流畅通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其次是构筑开放网络,建立跨界、多元、有效的交流机制,营造开放、合作、共享的科学文化,促进知识、数据、成果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此外是合作应对挑战,以包容性创新为引领,拓展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加强在抗疫和疫苗、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科技伦理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在视频致辞中强调,只有通过开放、信任和合作,采取多方利益相关联的方式才能取得重要效果。

“科学技术和创新正在改变我们理解和影响世界的方式,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其变革潜力,引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回顾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侯建国表示,科学家们依靠前所未有的探测能力,精细入微的研究手段,人工智能的有力驱动,取得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发现粒子,实现量子优越性,打破核聚变,使用脑机接口实现意识控制,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

“这些突破标志着人类科学研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对基本科学问题的认识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科学技术不断跨界融合,加速迭代升级。”侯建国进一步阐述,然而,我们也看到科技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的同时,也还面临很多严峻挑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科技界和全社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也指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日益严峻,只有不断突破地域、组织的界限,以战略眼光、开放视野、宽阔胸怀,推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建设国际创新合作网络 构建开放共享生态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是全世界科技专家学者相互学习、彼此互鉴、共同创造的成果。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开放与合作创新日益普遍。

李晓红认为,只有不断推动开放才能更好促进交流合作,让创新潜力充分释放,让创新源泉奔腾涌流,让创新成果实现共享。团结互信是开放包容的基石,也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的前提。

“无论是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类健康等众多世界难题,都需要各国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在增进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凝聚共识,从而汇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智慧和力量,为服务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李晓红说。

在开幕式主旨报告环节,专家学者围绕“科学:人类社会共有财富:”创新,可持续发展之道“”善治,包容发展之机“”合作:风险挑战应对之策“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主持主旨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组织总干事伯纳德·比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曼彻斯特大学英国皇家钦定教授安德烈·海姆爵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特经济学教授、《美国创新简史》作者乔纳森·格鲁伯,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系统与创新研究所执行所长、英国曼彻斯特创新研究所创新政策与战略教授、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雅各布·埃德勒作主旨报告。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吴玉章,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默罕默德·萨万,英国物理学会CEO保罗·哈达克进行高端对话,共同探讨基础学科前沿与科技共同体合作议题。

风雨无阻奋进路,雪后更知松柏操。当天的论坛结束,人们踏雪而归。众多与会者表示,科学创新没有坦途,展望未来,将携手全球科技工作者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迎来更加光明的科技与发展前景。(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兰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