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肉鸡打破国外种源垄断 百姓餐桌有何变化?
原标题:中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实现零的突破!打破国外种源垄断 百姓餐桌将有怎样的变化?
央广网北京12月5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鸡肉是餐桌上的主要肉类消费品,但您知道吗?咱们市场上最常见的肉鸡品种——白羽肉鸡,都是进口货。多年来,我国白羽肉鸡种源100%依赖进口,成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严重威胁国家肉鸡种业安全。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我国自主育种的“广明2号”白羽肉鸡配套系等首批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审定。这意味着,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实现“从0到1”的突破,打破了西方种源上的垄断。
在我国,鸡肉已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2020年,我国鸡肉总量达到1865.6万吨,白羽鸡肉占比达52.4%。白羽肉鸡年出栏50亿只,具有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生产效率高、对环境负面影响小等显著优势,是畜牧业乃至农业中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赵桂苹告诉记者,白羽肉鸡是当前鸡肉消费市场的主要品种。赵桂苹说:“和其他品种相比,它最大的优势是生长速度比较快,比较节省饲料,也就是说它吃的料转化成肉的效率是最高的。这个品种的鸡肉属于大众消费产品,比如大量的学校食堂、麦当劳、肯德基等这种快餐食品,包括现在叫做减肥食品或者健身食品都是用这一类的鸡肉产品。”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培育的艾维茵肉鸡一度占有白羽肉鸡50%以上的市场份额,后因疫病影响,2004年淡出。近15年来,我国白羽肉鸡种源100%依赖进口,年引进祖代种鸡80-120万套用于商品肉鸡生产。赵桂苹说,种鸡决定下游产业链的数量和质量,极为珍贵,受到各国的高度保护。赵桂苹介绍:“这个种鸡,国外给你的都是单性别的,它不是纯的。比如给你的祖代鸡只给你母鸡,它的纯系里面的公鸡不给你,你自己也繁殖不了,繁殖出来的是杂合子,是不能做种用的。所以育种必须要自己做,自己有纯的品种,才能保证每代是更新的。”
欧美国家白羽肉鸡发展已有100多年历史,全球白羽肉鸡品种由德国和美国的两家公司垄断,这些跨国集团具备资本优势和优异的育种综合创新能力,重视研发并应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建立了成熟的商业运作机制。而在此之前,我国尚未具备这样实力的育种企业和育种技术。
赵桂苹说:“确实很难去育种,因为我们自己也没有素材,投入比较大,也没有这种非常有实力的企业去完成这个事情,光靠科研单位是做不了的,必须是企业的商业化育种。这个过程当中,一个是需要和特别高水平的国际垄断公司去竞争,我们在实力上还是有差距的。我们缺乏素材,缺乏相关技术储备,缺乏人才队伍,缺乏一定的企业实力,所以这个事情一直没有做成。”
作为肉鸡中的优质品种,白羽肉鸡的种源技术,各国都想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我国白羽肉鸡是如何实现突破的?打破国外种源垄断,将会产生怎样的经济效益?
面对极其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于2009年着手白羽肉鸡关键技术的研发储备,并呼吁有能力的企业布局开展白羽肉鸡的自主育种。广东省佛山新广农牧有限公司率先于2010年开启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之路,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科企开展深度合作,团队陆续攻克了素材选取、选育技术、疾病净化等技术难关。2019年,白羽肉鸡配套系“广明1号”和“广明2号”父母代种蛋完成生产性能测定。此后,新品种完成200余万只中试试验。
赵桂苹表示:“目前来讲,‘广明2号’的主要生产性能,也就是生长速度、成活率、产能率、料重比这些指标和目前同期国际的水平基本上是持平的。具体数据的话,比如我们现在的生产性能40-42天能够达到出栏体重2.8公斤,成活率95%以上,料肉比现在是1.6-1.65,产蛋率能够达到85%以上。”
“广明2号”和“圣泽901”“沃德188”成为首批通过审定的3个国产白羽肉鸡新品,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打破西方在种源上的垄断,保障我国家禽种源安全、产业安全和生物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赵桂苹介绍:“白羽肉鸡目前全产业链的产值2019年是1500亿。它的主要价值是把种源不安全的因素消除掉,我们能够保障下游1500亿产值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不靠国外的品种过来,就能保证下游的正常生产。”
据了解,未来五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计划推广“广明2号”白羽肉鸡祖代20万套、父母代2000万套、市场占有率达到10%。根据《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的总体目标设定,到2035年,我国自主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赵桂苹说:“我们要持续地对这个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行提高、优化,让它和国际品种不断竞争。后续还是要持续研发技术,提高品种生产性能,加大良种扩繁示范,让它能够在市场占有率上真正和国外品种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