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交出的“民生账本”可圈可点,特别是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赢得了人们一片赞誉。

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一头连着群众看病就医和医保基金购买的需求侧,一头连着医药产业和医疗服务的供给侧。集中带量采购,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团购”,通过以量换价,挤压药价虚高“水分”,减轻患者负担。另外,带量采购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参与,有公平公开公正的规则,谈判结果自然是多方共赢。与此同时,带量采购挤掉了流通过程中的灰色费用空间,也促进了医药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提高质量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持续降低医药价格,让患者受益。不论是“以慢性病、常见病为重点,继续推进国家层面药品集采”,还是“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抑或是“保证中选药品和耗材长期稳定供应,加强监管”,每一项要求对应的都是民生关切,旨在让老百姓用得起药、用得上好药。还应看到,从最初的化药集采,到高值医用耗材、生物制剂集采,再到中成药集采,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已经展现出了全方位推进态势。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集采中选意味着拥有巨大市场用量,只要确保产品质量与供应,严格履约,实现盈利有保障。在新的采购方式、新的竞争模式下,企业必须做好药品研发,布局好产品管线,管理好供应链,才能在集采中胜出。而且,中选企业一旦出现违约,将会被依法依规处理,这也是对诚信经营企业的尊重和保护。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参保人数世界最多,同时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用有限的医保资源满足众多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这不仅是一道世界难题,也考验着业内各方的勇气决心和责任担当。期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这个“小切口”能够牵引相关改革,促使生产流通、价格形成、医保支付、质量监管、供应保障、合理使用等政策有效衔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中国经济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