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本报讯(记者孙乐琪)听力问题本多发于中老年人,但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突发性耳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今天是第23次全国“爱耳日”,专家提醒,“突聋”在发病后一至两周内治疗效果较好,如出现相关症状一两天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北京同仁医院专家介绍,突发性耳聋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临床表现为听力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突然下降,大多是单侧发病,并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常见的诱因包括患者自身基础疾病、家族遗传病史;熬夜加班导致的睡眠不规律、情绪波动较大,进而造成血管痉挛引发内耳供血障碍;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引发的神经损伤而带来的突发性耳聋。
“突聋”患者首先会出现听力障碍或平衡障碍的症状,但这也提示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存在血管疾病。很多“突聋”者患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血管疾病。如出现堵塞的部位供血血管是网状的,可能不会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内耳血管是树状结构的,一旦堵塞,会有比较明显的症状。突发性耳聋在出现症状后一至两周内开始治疗,效果最佳。如出现耳朵发闷、发堵一两天不缓解,或听力下降伴有眩晕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专家提醒
避免挖耳带来外耳道损伤
本报讯(记者孙乐琪 通讯员韩冬野)近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诊了一位患者,因“要命”的恶性外耳道炎住了院。清华长庚医院专家提醒:恶性外耳道炎或可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要减少不必要的挖耳对外耳道带来的损伤。
患者王女士因为剧烈的持续性左耳疼痛和左侧外耳道肿胀的症状,来医院就诊。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伊海金诊断王女士患上了恶性外耳道炎,这是一种有着很高致命风险的疾病,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后经询问,王女士在症状出现之前,曾到采耳店采耳。而她本人有20年的糖尿病史,基础病加大了患病的风险。
伊海金介绍,掏耳朵等动作会带入细菌、真菌,可引起感染或变态反应,会导致外耳道炎。轻度的炎症一般采用药物治疗或可自愈。而恶性外耳道炎,则可能会危及生命。伊海金提醒,异物损伤、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游泳或洗澡等水液浸渍,都是引发恶性外耳道炎的因素。另外,有糖尿病或者免疫系统功能减弱的人,患恶性外耳道炎的风险更高。日常生活中,要减少不必要的挖耳给外耳道带来的损伤,积极防治外中耳的慢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