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红色农村兴起电商直播 贫困户家门口找到好工作
直播经济“红”到了大埔角村,借助来自琶洲的电商平台,村里的单丛茶、蜜柚等特色农产品走俏市场。在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生产车间,贫困户忙着装配电视机,不用走远,家门口就有好工作可干。几天前,广州海珠区在大埔县启动“千企帮千户”结对帮扶行动,再为当地加上一道防返贫保险……
在海珠区全力帮扶下,梅州大埔、丰顺脱贫奔康道路越走越顺利。从2014年开始,海珠以大埔县、丰顺县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平台抓手,7年累计投入约3.68亿元,着力推广大埔蜜柚、青花瓷品牌,促进丰顺电子电声、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饲料四大产业集聚发展。贫困户也得到了真实惠,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等举措下,村里富裕了、销路不愁了、工作好找了。
村书记带头搞直播,红色村种起五色米
大埔角村党支部书记郭华添有了新名号,被村民亲切地称作“网红”书记。为了给村里贫困户的农产品拓展销路,近来郭华添带头直播。“最高的一场直播2小时销售额达到4000元。”郭华添说,客家风味浓郁的米制品“粄”销路很旺。
“只有贫困户说好才是好。”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驻大埔角村第一书记王伟表示,早期扶贫队通过推荐就业、光伏发电项目分红等形式帮扶贫困户,在保证吃穿不愁后,希望能探索出适合大埔角村的长效脱贫机制,带动贫困户参与,实现村集体和个人经济收入增长。
电商直播正是一种新尝试。
“我们所在的四联货栈大埔角电商服务中心,对面就是已修缮的红色旧址‘天成商号’。”郭华添介绍说,作为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所在地,大埔角村红色资源丰富,当地也发展起红色旅游,特别是以南委联络点“天成商号”为核心兴起了一条小型商业带,游客可以买到枫朗全部特色产品,但旅游业有淡旺季,所以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
“要把红色旅游资源转化成实际效益。”王伟表示,琶洲街道正有这方面的优势,他们将贫困户的农产品“聚散为整”,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会展中心平台,可以为大埔角村找到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
郭华添带头直播,王伟穗梅两地建立渠道,贫困户也加入进来,如黄惠惠就走到镜头前为大埔角村的柚子“代言”,录制销售视频。再如黄东梅打散工之余积极种植,到商业街卖农产品,家庭人均年收入达9600多元。2019年,大埔角村的农特产品借助电商平台纯利润达6万元,他们相信今年还会有更大的突破。
2019年,大埔角村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953.67元。
今年,大埔角村还新种起了五色米。“大埔角村是梅州难得的多耕地的区域,我们也想利用好这个优势”,王伟说,因为复垦村里新增了约200亩耕地,为此,他们专门从省农科院引进了五色富硒香米,因是有机种植,除草、驱虫需要人工,也为贫困户提供了新工作。
目前,大埔角村的种植大户林惠泉已经承包了几十亩稻田试种五色米,而扶贫队也未雨绸缪,同样利用琶洲的电商平台,帮其解决销路问题。“目前刚起步,希望五色米能实现贫困户、村集体、企业的共赢。”王伟说。
产业园旺起来,就业不用去远方
“曾有高端项目有意落户,但到现场却被我们的办公环境‘吓’走了,而现在是大家争着入园。”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主任杨愉兆说,经过两年时间,海珠区与梅州丰顺县两地共建的九层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拔地而起,2019年1月正式启用后,企业服务大厅、招商展示中心、高端人才驿站等机构陆续开通和进驻,在丰顺也能体验优质服务。
有面子,更有里子。目前,电子电声、绿色饲料、生物制药、高端智能制造四大产业正在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崛起,2019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8.43亿元,占据丰顺全县的半壁江山。
“贫困户过来就业,我们会优先考虑。”广东汇威高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行政总监肖卓成表示,该公司是从深圳转移到丰顺的乡贤回归项目,目前已吸收当地贫困户18人就业,每人每月工资为3500—4000元。未来,该公司也希望把管理团队本地化。
“就业是脱贫的重要途径,往往一人就业后一户就很快脱贫。”海珠区派驻丰顺县对口帮扶工作队队员何国明表示,不少贫困户往往要照顾家庭,所以只能就近就业,而丰顺并没有合适的岗位,随着产业项目集聚,带动当地“造血”能力的同时,用工需求也水涨船高,让贫困户就业不用去远方,在家就能脱贫奔康。目前,园区共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9个,总投资额约107.15亿元。
产业项目带来了扶贫新方法。何国明说,园区工业反哺养殖产业,如他们协助畅通广东海大集团与本地养鸽、养鸭企业对接渠道,企业向贫困村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及技术支持,贫困村养殖户养殖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我们是‘放水养鱼’,企业壮大了就能带动当地就业”,在位于大埔县高陂镇的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12家优质的陶瓷企业希望发挥集聚效应,把“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大埔青花瓷产业做大做强,该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创造就业岗位超5000人,为鼓励企业聘用贫困户,他们会给予企业相应的奖补。
“企业在帮扶贫困户的过程中也嫁接上海珠的资源,希望能借助直播带货等途径打开国内市场。”广东晏弘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郭豪说。
■聚焦
消费扶贫,苦瓜不“苦”
一直以来,销路是困扰村民致富的主要问题。
“苦瓜收购价被压到四毛一斤,瓜农要赔本。”今年5月,海珠区海幢街驻茶阳镇恋墩村第一书记林骊桓在走访贫困户时,了解到瓜农面临苦瓜滞销的难题。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林骊桓为贫困户着急,开始忙起采摘、包装、运输等事宜。
千里之外的广州,海幢街道微信群也热闹起来。“我认购五斤!”“我认购十斤!”党员群众“以购代捐”认购苦瓜,一天时间就认购1000多斤。林骊桓再接再厉,也发动当地到村里购买苦瓜,短短几天又卖出近300斤。短期内的畅销甚至拉动了当地的苦瓜售价,从四毛涨到九毛一斤。“扶贫就是身体力行,吃苦便是给贫困户加甜。”林骊桓说。
几天前,海珠在大埔启动“千企帮千户”结对帮扶行动,借助企业平台,设置“扶贫专班”“产品专区”,设立“扶贫驿站”“扶贫工作站”,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为农特产品出山进城提供“线上+线下”展销服务,充分发挥展销带货、电商出货等作用,持续扩大农特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土货出山”,服务推动消费扶贫。
南方日报记者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