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的赵美丹,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张炳锋摄

一大早,五华县河东镇高车塘村贫困户赵美丹照顾好孩子后,就出了门。骑车不到10分钟,她就来到村口的扶贫车间上班,负责打包干茶树菇。

“在家门口就业,以前想都不敢想。”赵美丹说,她每个月最高能领到3500元,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回望高车塘村的变化,赵美丹多次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如今,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脱贫热情迸发……高车塘村之变,是当地践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五位一体扶贫模式的有效探索。

“我们不仅给真金白银的支持,更要给技术、给岗位,建立起扶贫长效机制。”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驻村帮扶干部罗永方笑着说,即便扶贫工作队撤了,高车塘村里有了扶贫产业,贫困户收入增加稳定,发展后劲就会更足。

环境美了幸福感与日俱增

夏日清晨,高车塘村新建不久的足球场热闹非凡。“传球!”“射门!”汗流浃背的小孩们在绿茵地上努力奔跑,精彩的球技、欢乐的氛围吸引了不少过往村民。

在高车塘村,与足球场相呼应的还有另一番新景象。道路平坦宽畅,街道干净规整,房屋焕然一新,可喜的变化在这个山区小村悄然发生。

“高车塘村的变化,得问问村民们,我说可没用,他们的想法才是真实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高车塘村党支部书记陈远雄说。

放在四年前,陈远雄可没有说这话的自信,彼时的高车塘村污水横流、垃圾漂浮、房屋破旧,是当地一个环境脏乱差、集体经济落后的省定贫困村。“以前河道荒废,环境也脏乱差,像我们这样的贫困户还有不少住着土坯房。”贫困户陈连香说。

改变刻不容缓。在村两委和帮扶单位的带领下,全村掀起环境整治的热潮,四年来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里还建成了文化站、卫生站、法律事务援助站及公共服务站,建起村民茶余饭后最爱去的文化广场,实现了全村所有村主干道、村道、巷道硬底化并装上了路灯……回望高车塘村的变化,村民们多次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高车塘村深刻意识到,扎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村民的幸福感提升效果是最显著、最直接的。其中,垃圾乱堆乱放是影响农村环境最直接的表现,如何破解“垃圾围村”的难题?高车塘村在河东镇率先成立村卫生保洁队伍,建立村垃圾日产日清的长效机制,健全垃圾收集转运体系。

陈连香便是村卫生保洁队伍的一员,只见她穿着环卫服,骑着保洁车穿梭在村头村尾,在村里开始了每天的例行“巡视”。“整个村有20多个垃圾桶,每天都要在村里走几圈,保持村道干净整洁。”陈连香说着,动作娴熟地将路边一个垃圾桶迅速清理干净。

在高车塘村,像陈连香这样的保洁员有6人,其中5人是贫困户。“结合脱贫攻坚,我们将村卫生保洁队伍的岗位设置成公益性岗位,贫困户优先加入,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陈远雄说,该举措既能保持环境整洁,又能给贫困户带来收入,一举两得。

无独有偶,高车塘村大力实施危房改造,既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又帮助贫困农户实现“安居梦”。目前累计投入47.5万元,其中帮扶工作队还对每户改造支持了2万元,共修缮改造了23户危房。

危房翻新,老乡开心。笔者走进贫困户陈红金新建的安置房,门窗敞亮、墙面雪白。“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子,感到很幸福。”陈红金说,看着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住得也好,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越发信心满满。

腰包鼓了长效脱贫有保障

“老板,给我来一包盐,还有一瓶酱油。”高车塘村贫困户陈友华的商店里,货架上的货物摆放整齐,种类齐全。陈友华的商店已经成为周边群众购买生活用品的首选。

“因自身残疾无法外出工作,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才开了这个小商店。多亏了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的支持,不然我的商店还是小商店,哪能扩大经营。”泡了一壶茶,陈友华跟笔者聊起家常。

无资金、无技术、无门路,一直是许多贫困户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陈友华也曾被这些难题困扰着,一度陷入困境。

驻村帮扶以来,工作队针对群众生产发展的瓶颈,发挥行业优势,联合五华联社专门推出了“奔康贷、扶贫贷、光伏贷”等信贷产品,先后向符合贷款条件的23户贫困户授信,授信金额在1万-5万元不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信金额既是给贫困户发展的保障,更是让他们对脱贫有信心。”罗永方说,全村目前授信总金额为162万元,有不少贫困户已经提前将贷款还清,实现了金融扶贫的良性发展。

“有了5万元贷款,我就着手完善商品种类,群众想要买的基本都能买到,生意自然就好。”陈友华笑着说,现在每个月的经营收入都保持在3000—5000元之间,对于明年到期的5万元贷款,他也有信心按时还清。

“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畅通扶贫资金落实路径,才能让‘资金活水’激发脱贫攻坚活力。”罗永方表示,省联社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合计募集各项帮扶资金1900多万元,全部用在帮扶工作中,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帮扶的变化。

着眼长远,统筹推进防贫和防返贫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扩大脱贫成果。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商讨后,决定设立“五华县河东镇高车塘村长效脱贫特困救助基金”,基金规模为60万元。

罗永方介绍,基金主要由帮扶单位、农商银行、爱心企业、社会人士、乡贤、党员干部捐款。“这个月就会到账60万元,我们正着手制定使用细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伍,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

工作稳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基本每周来一次,多的时候来两三次,最多一次装了两货车的货。”高车塘村扶贫车间外,邮政快递工作人员曾师傅口中的“货”就是干茶树菇,他笑着说有时候扶贫车间工作人员忙不过来,自己也会帮着打包装车。

扶贫车间外打包忙,扶贫车间内茶树菇飘香。

称量、装袋、包装,贫困户赵美丹一抓一称,动作熟练。“待会有一批货要发到清远市,我们得赶紧进行包装。”赵美丹说,自从扶贫车间开办以来,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

过去,赵美丹因为种种原因被确定为贫困户,本来想着外出务工,却因家里老人小孩无人照顾,一直拖着。“在家基本没有其他收入,自己想着单靠帮扶资金也不行,还是要找一份工作,要靠自己双手脱贫。”听到村里开办扶贫车间,赵美丹立马就报名了。

贫困户脱贫靠什么,困难是什么,期待是什么,如何保证脱贫不返贫?这是高车塘村扶贫工作的“四问”,也是扶贫工作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在村“两委”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10亩多的撂荒地被集约起来,建立茶树菇种植基地,扶贫车间也于去年12月建立,优先聘请村里有劳动能力的20多名贫困户到生产基地和生产车间工作就业。

“我们是一条产业链的,以茶树菇种植基地为依托发展扶贫车间,基地需要帮忙的时候,车间工作人员可以前去帮忙,茶树菇丰收了,车间自然忙碌起来。”罗永方告诉笔者,打造“公司+农户+基地+农商银行+扶贫电商平台”扶贫新模式,实现帮扶单位内部采购消费、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消费扶贫方式,使茶树菇基地产、供、销一条龙运作,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收入,预计年销售额300万元,贫困人员年均增收2.5万元。

“现在正在大量招工,保证订单保质保量完成。”梅州市利平信电子有限公司邓振英刚查看完生产情况,便急忙拿出手机查看当日订单。由于公司与五华农商银行一直都有业务来往,在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邓振英决定把数据线生产加工分厂车间选在高车塘村,让生产车间变成“扶贫车间”,实现双赢。

“现就地安置村民、贫困就业人员20多人,就业人员按国家规定购买五险,月收入预计平均3000元左右。我们还会定期进行相关培训,保证就业人员更快适应车间工作。”邓振英说,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争取今年提供50个就业岗位。

攻坚亮点

高车塘村践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五位一体扶贫模式,在本村建立茶树菇种植基地及农产品包装扶贫车间,打造食用菌“产供销”一条龙的供销机制,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和贫困村的产品销售,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脱贫致富路子。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帮扶队伍积极发挥金融行业优势,通过“统筹规划、立体帮扶、一户多策、一人多法”等措施,有效实现了相对贫困户的脱贫目标。

成绩单

●2016—2019年,该村累计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3.02万元,年均集体经济收入20.755万元,是帮扶前的25.9倍;

●2016—2019年,该村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059元、9488元、10810元、12081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帮扶前增长3.05倍,年均增长率达51.25%;

●高车塘村扶贫车间就地安置贫困村就业人员30多人,贫困人员年均增收2.5万元;

●截至2019年底,全村相对贫困户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253人均均达脱贫退出标准,全村脱贫户基本实现“八有”“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10项综合考核指标全部达到省定贫困村退出标准。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汪思婷通讯员张炳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