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环岛碧道串联起孙中山大元帅府、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洲头咀抗英纪念碑、志愿者公园、邓世昌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景点,今年内,海珠将按照“大环岛+小环岛”“环岛+湿地”的思路,实现20公里碧道无障碍贯通。以河为轴、以水为魂、广州正以碧道建设为抓手拆除违建还绿于民。截至目前,广州已建成约157公里碧道,今年还将建设300公里碧道。

2020年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广州各区纷纷向治水发起最后冲刺:番禺顺利完成首个排水单元达标验收,荔湾率先完成黑臭小微水体销号,天河计划完成67.5公里碧道……近年来,广州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践行大水和小水同治、流域和区域结合、地上和地下统筹、从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的治水思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前涉水违建处如今碧道绿树环

以“阅江汇客·都市生活”为理念打造琶洲阅江路碧道,推动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有轨电车道等“五道”无障碍贯通,尽现观光休闲亮丽风景。重构人、水、城之间的紧密联系,阅江路碧道通过建设亲水平台、草坪广场,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开敞的亲水游憩、健身休闲公共空间,提升了碧道的可达性、开放性和共享性,实现还清还绿于水、还水还美于民。

坚持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引领,海珠在碧道建设中引入全新的排水设计,实现所有雨水先收集于草沟、雨水花园,再通过渗井渗管净化渗透到地下,推动城市暴雨积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利用绿色草毯将会展中心、有轨电车与珠水缝合、延伸,打破道路与铁轨阻隔,打造生活、生产和生态一体化空间。在建设过程中将材料原地回收利用,保护环境、降低造价,保证精准投入。通过在沿河道恢复生态系统,不断提升海珠湿地生态多样性成效,着力构建多样化湿地生态体系。目前,海珠湿地鸟类从72种增加到178种。

依托滨江路景观优势,整合珠江沿岸的广州塔、珠江琶醍文化创意区、国际会展中心等文化、景观、产业资源,海珠展示了广州千载商埠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城市经典魅力。以珠江治理水文化为依托、以海丝文化为主线、以岭南文化为背景、以会展文化为特色,融入广交会历史成就、南粤古栈道、广州对外友好城市等元素,在提升碧道建设品质品位的同时,进一步带动企业、人才、游客集聚,产生强大的“碧道经济效应”。

《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提出,到2035年广州市将建成碧道2000公里,绘就碧道千里长卷。广州将碧道建设作为城市治水升级版,提出“水道、风道、鱼道、鸟道、游道、漫步道、缓跑道、骑行道”八道合一和“滨水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三带并行的“八道三带”空间范式,希望借此重新构筑人、水、城之间的紧密联系。

截至目前,广州已建设省、市级试点碧道共157公里,今年还将建成300余公里碧道。除海珠外,天河区也积极参与碧道建设,表示在2025年前计划完成67.5公里的河涌碧道建设,形成纵向碧道、横向绿道,“碧(道)”“绿(道)”成网的总体生态空间格局。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碧道建设需要以治水为基础。天河区开创了广州“揭盖复涌”治理黑臭河涌的先河。试点水环境治理与人居环境改善一体规划、一体设计、一体实施,在揭盖复涌的同时,实行了“一拆、二改、三提升”的计划,拆除临涌乱搭乱建6032平方米,入户改造厨房厕所化粪池67处,临水建筑骑楼改造29栋,提升道路品质14万平方米,助力60余家商户转型升级。

从努力消除黑臭到全面巩固成效

猎德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目前天河区30条黑臭河涌中实现“长治久清”目标的河涌之一。河涌两岸绿树环绕,一侧是观景楼等亭台楼阁古色古香,“镬耳屋”别具广府民居传统建筑特色,亲水平台间、曲径通幽处连接成一个开放式“迷你”滨水公园。另一侧,河涌堤岸雕刻式文化栏杆连接滨水漫道,驻足望去远处的广州地标“小蛮腰”、附近的CBD高楼大厦与对岸的绿树、“镬耳屋”建筑以及碧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国际大都市生态文明画卷。

广州市水务局局长龚海杰表示,目前,广州纳入国家监管考核的147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黑臭水体治理首战告捷,黑臭河涌治理的重点,已经由努力消除黑臭转变为全力巩固提升整治成效。

近日,荔湾区顺利完成黑臭小微水体治理任务,率先实现47宗(后经复核增加6宗)在册黑臭小微水体全销号,提前完成小微水体治理决战目标。此前,根据广州市总河长令第8号,该区提出在2020年7月底前,82宗小微水体须全面实现污水无直排、水面无垃圾、水质无黑臭目标,其中41宗在册黑臭小微水体须同步完成销号工作。

荔湾紧紧抓住河长制这个治水工作牛鼻子,通过在全流域范围建立健全“区级河长、街级河长、村居河长、河段长”四级河长责任体系,充分压实基层治理责任,不断壮大治水护水队伍。市总河长令第8号发布后,生北涌区级河长先后6次现场督导协调生北支涌治理工作,并坚持每周2次跟踪问效,统筹各相关单位对近2000米的河道实施清淤,累计清淤150余车,有力保障了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属地中南街街级河长连续2周时间带领街道工作人员上门开展群众工作,运用“你呼我应,三级联动”工作方式,牵头相关单位累计打通巡河通道450米,按骑楼式标准拆除居民房45栋,拆除花棚1500米,整治涉水违建面积10500平方米。村居级河长及河段长通过日常巡查发现并上报问题,并积极协助整治责任单位封堵非正常排水口260余个,铺设截污管道超过2000米,确保了生北支涌黑臭小微水体整治取得实效。

截至6月底,荔湾区已完成涉水违法建设整治面积122298平方米,拆除面积60066平方米;全区80个村级工业园已全部完成整治或全面开工;累计完成农业灌溉渠62个挡水口,11个取水口施工;组织街道、联社、参建单位全面复核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效果,完成隐患整改1948处。

在治水过程中,白云区大源村借力基层网格治理,实现“五长”微治理的升级版。按照“流域为体系、网格为单元”的治水思路,把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网格治理,建立治水治污专业网格。通过建立党小组长、网格长、议事长、监事长、警长组成的网格“五长”共治体制,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向重点事务有序集中,目前,“五长”微治理已在全区推开,一年多来,白云区共上报网格事件413347件,其中水污染事件23918件,推动整治“小散乱污”场所超过2万家,拆除涌边违建191万平方米。

算清“流域账”,转变截污治水思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广州的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以及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离不开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广州逐步探索精细化管理下的城市治理,在生态修复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环境治理。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聪辉表示,广州要算清“流域账”,争取实现流域统筹、大小同治、污涝同治。要大河净,先要小河清,以流域为体系,细化排涝排污单元,算清流域“大水账”,落实“上蓄、中通、下排”的治理思路,确保全流域治污、治涝无死角。

日前,番禺区顺利完成了首个排水单元达标验收。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改造排水单元数量703个,改造面积3717公顷,总完成率30.38%。根据广州市总河长第4号令,开展排水单元达标攻坚,建立健全排水单元设施日常管养长效机制,是今后一段时期番禺区治水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该区治水思路由“末端截污”到“源头雨污分流”的重要转变。

为此,番禺区计划集中利用5年时间(2019-2024年),开展全区建成区约225平方公里的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作,以基本实现建成区雨污分流。2020年番禺区计划优先开展住宅小区以及医院、学校等机关事业单位的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作,后期再分批针对工业园区、工商业企业等类型排水单元开展雨污分流改造。

同样转变截污治水思路的还有花都区。今年以来,花都区总河长先后3次召开治水专题会议,高位推动部署全区治水工作,该区水务局印发了《花都区攻坚排水单元达标实施方案(2019-2024)》。当下,花都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行动,从源头实现雨污分流。截至6月30日,花都区共完成33个排水单元达标验收认定工作,验收认定排水单元面积为1.20km²,已完成认定挂牌25个,各镇街已跟属地排水单元权属单位(管理单位)签订责任书共2241份,新增已完成改造排水单元面积4.11km²,新增已完成改造排水单元数104个。

下一步,花都区将总结首批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作经验,以点带面,加快排水单元达标攻坚工作的推进,定期检查建设进度,协调和指导各镇街对排水单元创建工作的问题和难点,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同时,督促镇街对已完成雨污分流的排水单元进行验收,并要求每个达标单元明确权属人、管理人、养护人和监管人“四人”名单,落实常态化、专业化的日常管养制度,形成全区“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全达标”的治理体系,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打下坚实基础。

南方日报记者郎慧通讯员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