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进广州市白云区松洲街槎龙村,或许很多人都要怀疑,这是城中村吗?四大公园、三个足球场、一站式办证服务大厅,百米文化长廊……满眼望去,一池湖水碧波淌、绿意迎门树影斜,村美人和,处处是景。

坚持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是槎龙全面小康之路的重要保证。地处广佛咽喉要道,上世纪90年代初,该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出以江南果菜市场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副产品批发产业集群,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蛋糕做大了,应该如何分配?“把钱吃光分光,‘二世祖’‘黄赌毒’就会找上门。”槎龙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凝党心聚民心,集体经济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分给股民后,其余大部分用于保障民生福祉、完善社会保障、投资长远发展项目。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壮有所用、病有所医、残有所助……在迈向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槎龙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村民,走出了一条具有槎龙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老有所养

建设480套老年公寓,两代人实现“一碗汤的距离”

“妈,我和欣仔今晚过来,加个菜就行。”7月14日上午,在电话的另一头,张姨的大女儿提前“预订”了晚饭。张姨今年68岁,膝下两个女儿早已成家立室。“这几天太热了,今晚我给他们煲一个薏仁红豆汤去去火。”张姨一边说着,一边走进厨房把几份汤料备好。

布满绿植的空中花园、贯穿走廊的安全扶手、近在咫尺的社区卫生院、90%户型高配两室一厅……槎龙经济联合社集住宿服务、膳食服务、医疗服务服务于一体的16层老人公寓投入使用。项目总共提供480套住房,一个月只要900元,张姨和老伴很快就决定搬进去。

老有所养,住也要有所居。槎龙联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问需于民,解民之需。槎龙联社经过调查发现,住上电梯楼是村民的普遍愿望。在老年公寓旁边,村集体自建的聚龙小区、万龙小区交付使用,1100户村民搬进了大三居,告别了城中村阴暗潮湿的握手楼。张姨的两个女儿也把新家安在了这两个新的电梯楼小区。

“现在和女儿保持着‘一碗汤的距离’是最好的,互相都有个照应。”张姨表示,“老少同住,碰碗碰碟在所难免。两个孙子长大后,女儿家就更拥挤了。知道村里要建设老人公寓,我第一个投赞成票。”

“现在退休这群人对社会贡献最大付出最多。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抓住了机遇。”在槎龙经济联合社党委书记陈锐文看来,无论投入多大,都要保证老人们安享晚年。

从“有得住”到“住得好”,槎龙村人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老两口住着两室一厅,够宽敞了,心情舒畅不少。”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张姨脸上挂满了笑容,“算上水电煤各种费用,住在这里一个月的花销总共才1200元。”走进张姨的家,记者发现这里的老年公寓与普通的居家商品房并无两样。

住进了老年公寓后,让张姨最开心的是结交了一群兴趣相投的“老朋友”。“我们现在常常约到一起去旅游,本是同村人,现在关系比从前更和谐更欢乐了。”说起自己的“老朋友”,张姨给记者展示了微信朋友圈上朋友们分享的美图,“老年公寓旁边就是槎龙彭加木公园,灯光夜景多美,像一条金龙一样。”

病有所医

创新“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模式,杜绝因病致贫

近日,槎龙村村民彭伯的手机上弹出了一条短信,医药费报销款41566元到账了。“上星期才提交审核材料,没想到这么快就到手了。”他喜笑颜开地说道。年初,70岁的彭其生被诊断为冠心病,血管狭窄病变已大于50%,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决定介入治疗。“现在我心脏里放了两个支架,都是进口的最好的材料。”彭伯告诉记者,“不过自己没有花一分钱,全给报销了。”

每个家庭,无论收入高低、财富多少,都有可能因为家人的患病与治疗导致积蓄耗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上演。如何破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槎龙村创建“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的新模式,提供双重保障。每位联社社员一年只需要支付120元就可以参加联社的合作医疗,在广州市医院住院,凭住院单据回经济联社即可报销60%。同时,联社还为近千位退勤人员购买了城镇居民医保。

彭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医保报销部分一般都会大于40%,联社

报销医药费则以总额的60%计算,与医保报销多少无关。这次放了两个支架,最后不仅全报销了,还额外‘多’了一些汤水费。”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槎龙联社经过调研发现,九成以上的群众认为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事情。民众之关切,便是努力之方向。去年,槎龙联社为社员住院报销的费用就超过800万元。“我们要确保居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陈锐文表示,“通过‘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这一套创新医疗保障组合,现在村民看病基本不用自己花钱,全村没有一户家庭被疾病打倒。”

和张姨一样,彭伯也在2018年搬进了老年公寓。手术回来之后,他便成为了公寓楼下社区卫生站的常客。一元钱能做什么?参与合作医疗的社员村民,只要1元的便民服务费,就可以在便民服务站领取3服非处方药。“例如降血压、降血脂的药,便民服务站都有。”他告诉记者,“便民服务站的党员志愿者帮我检测健康状况,虽然有两个支架在里面,但心里踏实多了。”

不让任何一位社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槎龙全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庄严承诺。在全面小康之路上,槎龙村人一个都不能落下。

全面就业

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回村也可“天高任鸟飞”

清晨,匆匆吃过热腾腾的肠粉,梁天照早早就回到耀亿国际茶业创意园。“唐老板,这辆电瓶车麻烦停在划线位置,现在堵住通道了。”茶叶城占地2万平方米,他每天都坚持巡查一遍。

“安全生产永远是第一位的,容不得半点松懈。”军人出身的梁天照做事干练,工作一丝不苟。9年前,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槎龙村人,他退伍后选择回村发展。从基层的保安做起,如今已成长为茶叶市场的副总经理。

去年底,事业初有所成的梁天照和同村的女朋友喜结连理。回村工作9年,他的勤恳踏实打动了岳父岳母,认准了这位“靠谱的女婿。”而立之年,成家立业,29岁的梁天照如今既幸福又感恩。下一步,已经走向管理岗位的他,计划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课程,继续提升自己。“回来槎龙是对的,一定会好好干!”

实现全面小康,就业是核心指标。槎龙经济联社始终把促进再就业、充分就业作为重要中心工作。对原居民失业人员做到“三清楚、三做到”,即对下岗职工底数清楚,生活状况清楚,就业意向清楚;对下岗失业人员登记、培训、安置一条龙服务。2018年,槎龙村获得了“广州市充分就业社区”的称号。到2019年底,槎龙经济联社共安排就业1300多人。

“为村民提供一个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是我们的使命。”陈锐文告诉记者,“集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储备人才,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近年来,槎龙村推动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同时,不断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先后建成了大型商业综合体龙骏广场以及槎龙商贸广场,逐渐形成了以厂房出租、土地出租、物业管理、经营批发市场的经济结构。

如今,联社下属公司已发展至30个之多,提供大批优质工作岗位,返村就业的年轻人有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联社每年还会下达劳动力就业指标到各经济社、企业,并与经济挂钩,保证就业人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充分就业,就没有全面小康。“六稳”“六保”中,就业更是处于第一位置。在槎龙村,“勤劳致富,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为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记者观察

补上民生短板,村里住进了“外来女婿”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核心在全面,这就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有短板。对于广州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城中村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在哪里?从领域看,主要落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事事关系民生福祉。白云区松洲街槎龙联社的实践颇具借鉴意义。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例,槎龙联社把打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抓紧抓实,大手笔投入,建起了4个大型公园,3个足球场,一个游泳池……这在广州城中村里实属罕见。槎龙村处于广州中心城区,土地价值高。这些土地如果用于发展项目甚至是简单出租,又是一笔丰厚的收入。多分点钱不好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槎龙村人都认为改善生活环境更为重要。

槎龙村由此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村外的高档住宅小区对槎龙村民来说并无太大的吸引力,村民不仅不愿意离开槎龙,不少“外来女婿”还跟着住了进来。

有能力补上民生的短板,与槎龙坚持的集体经济体制密不可分。在槎龙村,各经济社的集体资产由联社统筹管理,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江南果菜市场为例,项目占地宽广,横跨多个经济社的“地盘”,如果经济社各自打小算盘,这样的大项目就无法引入,更不会有后来的农副产品批发产业集群。

集体经济在统一管理的同时,也得到了有效的监督。社区“两委”严格要求班子成员不能“一心异用”,不能脚踏“两船”既领工资又搞私人生意,假公济私。槎龙还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社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社员代表会议制度和监事会、“三资”管理制度等,在保障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利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南方日报记者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