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再次引发外界关注。近日,“学习强国”APP广东学习平台发布一篇题为《珠海、中山、惠州争相与深圳共建“合作区”》的文章,文中提到“深中通道有望提前至2023年建成通车”。

事实上,网络上关于深中通道提前通车的消息并非首次出现。去年,广东省发改委发布当年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时就标出“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设年限为“2016年-2023年”。在媒体的求证下,省发改委回应称:“以项目实施情况为准。”

按照此前公布的官方信息,深中通道将于2024年建成通车,若通车时间真的提前一年,对于中山而言,这意味着什么?近两年来,作为深中通道的西着陆点,在中山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深中通道的带动效应充满期待。2019年和2020年,中山市连续两年将“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打造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建高水平大学、引进大科学装置,多项瞄准东岸外溢资源的项目先后启动,其中不少是对照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为限,倒排建设工期。

若通车时间提前,中山“环湾布局”的步伐又应如何调整?

一座桥,双城记

从海底隧道穿出海面,经西人工岛跨伶仃洋大桥,30分钟登临马鞍岛,珠江西岸的风景展露在眼前。多年前,在深圳一家软件企业工作的中山人邓嘉豪就构想着这一天的到来,期待着珠江口的跨海通道可以给生活带来巨变。

抱有同样期待的远不止邓嘉豪一个人。在珠江东岸,来自深圳等城市的服务业、制造业企业,也早就将目光放在了珠江西岸广阔的湾区经济腹地上。而在珠江西岸,珠中江城市群对跨海通道的热情从未消退,期待着区域经济空间的重构。

对于深中通道建设,中山期待已久。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建立深圳至中山的过江通道,成为深中通道的雏形,这也激起了中山对连接珠江东西岸跨江通道的期待。2016年,酝酿多年后,深中通道于当年底正式动工建设,关于承接东岸资源乃至深中同城的呼声日益高涨。

2019年,是中山围绕深中通道建设进行城市发展战略布局重大调整的一年。同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其中提到“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结合国家战略,广东省制定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在此背景下,中山作出最为明显的一个布局是城市东移战略,在中山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环湾布局,向东发展”首次提出,并被作为中山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首项工作。

对于中山而言,“向东”的过程也是城市和产业内部变革的过程。今年,中山提出“产业梯度布局和城市功能科学划分”,对城市各个区域和产业发展进行了重新梳理。其中,东部片区将重点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中部片区实施“强心战略”,依托岐江新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中心城区首位度;作为传统制造业集聚地的西部片区则规划建设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目标为打造湾区西部重要产业发展平台和新增长极。而从去年起,中山先后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引进大科学装置,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入和留住更多高技能人才,激活城市创新发展活力。在城市、产业和人口结构变革的碰撞下,中山这座以传统制造业著称的城市或获得新的活力。

一道考题,九城“抢答”

在利用深中通道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的“同题考试”中,中山并非唯一的备考者。港澳和珠三角九市,都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路径。

无论通车时间是2024年或是2023年,珠三角城市抢抓机遇的步伐都在往前赶。

从经济体量来看,珠江东西岸发展存在着超过3万亿元的差距,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西岸在人口和产业生态上也与东岸有着差别。虽然差异不少,但交通的连接让合作和融合成为可能,这也是东西岸发展的共识。

在相邻的江门,随着深茂铁路深江段等项目建设的推进,从2017年至今江门成功引进超亿元深圳项目68个,投资总额超800亿元。目前,腾讯、华为等一大批深圳知名企业均已落户江门发展。

在交通上,江门正大力推进对接深中通道的中开高速、直通深圳的深茂铁路深江段建设,融入深圳“一小时生活圈”。在发展空间上,江门是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地级市,较低的土地开发强度使得江门拥有“后发”优势。

江门之外,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地谋划着与深圳开展区域合作,其中珠海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珠合作示范区”的布局,正谋划推进伶仃洋通道(即深珠通道)建设,规划为公铁两用通道,建成后深圳前海与珠海将有望实现30分钟通达。惠州提出将48平方公里的秋月湖生态智慧城争创成“深惠协同发展试验区”。今年5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提出建设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在此背景下,没有任何一座城市会放过深中通道带来的历史机遇。

这对于中山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中山可以抓住机会,发挥东承西接的区位优势,承担区域融合发展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警示着中山:“小步慢跑”可能喝不上“头啖汤”。

毋庸置疑,深中通道的建设将确定中山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对中山城市整体运输体系将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深中通道本身并不仅仅只是服务于中山市域,而是服务于整个珠三角东、西两岸城市群。因此,从中山自身出发,如何有效吸引通道建设所带来的各种资源要素,使其服务于中山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避免中山市仅仅成为珠江东岸与珠江西岸联系的过境通道,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议题。

时间提前,中山准备好了吗

时间若提前,中山可有准备?

从今年以来的“中山行动”来看,这座城市的步伐确实快了,迫切感也更强了。

比如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在过去一个月内,中山和广州、深圳两个城市的快速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三次“牵手”:7月初,拥有近300个客位的“迅隆10”号客轮离开中山港码头,向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驶去。这是继2017年开通中山往返深圳机场福永码头航线后,该市第二条连通深圳的水上客运航线。而就在前一天,深茂铁路深江段动工建设,这条铁路将在中山设两个站点;一周前,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项目在中山与广州交界的洪奇沥大桥动工。

水路、高速路、铁路,上述三大交通事件,都标志着中山与珠江东岸两大中心城市的互动再次提速。

比如在推进重点项目落地方面。2020年,中山全市共安排重点项目210个,总投资3349.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45.6亿元。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89个,年度计划投资103.9亿元;计划投产项目32个,年度计划投资30.6亿元;续建项目89个,年度计划投资311.1亿元。此外,市重点前期预备项目共计118个,估算总投资1798.2亿元。截至7月8日,列入中山2020年动工计划的重点工业项目有82个已动工,计划投资金额171.01亿元。同时,暂未动工的项目正在加快开展相关工作,预计7月份动工的项目将超过100个,8月份动工项目达到120个。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中山已动工重点工业项目82个。值得一提的是,截至5月底,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6.8亿元,完成计划进度50.9%,挣脱疫情束缚反超进度9.1%,提前一个月实现省重点项目建设任务过半。

再看营商环境。近期,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机构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中山政务服务环境位于第一梯队。最近媒体报道的一些重点项目,如中山小榄镇广恒合优科技高端钣金制造智能化工厂项目,就跑出了从拿地到动工的新速度——6月3日拿地,6月12日即开始动工,仅用了7个工作日。

全市上下争分夺秒,中山推动工业投资驶入快车道,换来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1—5月,中山全市动工的重点工业项目数已达80个,达到去年全年水平。

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的布局,营商环境的优化,都是围绕提升城市承载力所作出的努力,为了一个更大、更好的中山。从7月27日开始,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市长危伟汉率中山市党政代表团到佛山市,开启赴粤港澳大湾区兄弟城市考察学习的序幕。从佛山到江门,从村改到交通项目,再到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山各级党政班子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就是主动寻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积极行动。

时间提前,任务如何提前?待“闯将”中山,在这场考题中从容作答。

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廖瀚罗丽娟

图片:叶志文卢子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