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年内将培育超百家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标杆中小企业
为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全市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规模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助力中小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广州市工信局制定了《广州市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到,到2022年,广州将建立完善的智能化数字化应用服务体系,认定不少于30家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服务平台或机构,形成不少于200个精准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智能化数字化服务产品;遴选不少于100个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典型案例(解决方案);结合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培育不少于100家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标杆中小企业,示范带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每年开展不少于15场的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对接培训服务活动,累计培育中小微企业专业人员10000人次以上。
具体举措包括:
(一)遴选一批服务平台和服务产品。围绕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品牌营销、个性化定制等业务系统云化需求,遴选一批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服务平台或机构,为广州市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提供支撑。围绕软件产品、数字化设备、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服务、解决方案、小程序、工业APP、工具包等方面,引导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商推出一批优质服务产品,精准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二)建设广州市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体验中心。依托相关专业机构,打造线上线下的广州市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体验中心,连续三年给予一定金额的运营补助。汇聚各类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产品展示,整合供给侧资源,打造供给侧企业的协同攻关平台,高效、直观、便捷对接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促能力提升需求。
(三)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将智能化数字化赋能与实施中小企业强企增效和品牌提升工程结合,市工信局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优先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遴选不少于30家,重点从企业生产流程、质量管理、运营管理、品牌培育、数字化云设计、个性化定制、供应链等方面开展提出智能化数字化解决方案,扶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四)赋能中小企业运营管理。针对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鼓励创新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和工业APP融合应用模式与技术,引导中小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改造,引导中小企业广泛运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升级,优化工艺流程与装备技术,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数字化转型方案应用企业标杆。
(五)赋能中小企业品牌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和品牌推广,聚焦现阶段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模式,在电商(传统电商、直播电商、网红定制)、品牌私域运营、营销数据监控及分析、广告创意及投放策略等方面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强化中小企业品牌意识。
(六)赋能中小企业集聚区品牌建设。将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工作与中小企业聚集园区、传统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工作融合,支持一批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园区、传统产业集群树立区域服务品牌。以工业园区、产业园区或专业镇区为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品牌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保障措施,积极引导广州市工业园区从产品经营走向品牌经营,不断培育、优化、提升园区的品牌内涵和价值,打造一批有知名度的品牌园区。
(七)赋能中小企业云设计和个性化定制。鼓励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云设计和仿真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汇聚并提供云设计与仿真等相关的咨询服务、软件服务、资源服务等。推动数字化研发设计方案在中小企业中的规模化推广应用,提高中小企业设计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中小企业建立个性化定制平台并与智能制造系统中的研发设计、计划排产、制造执行等模块实现协同与集成,实现从线上用户定制方案,到线下柔性化生产的全定制过程。
(八)赋能中小企业创新供应链机制。依托龙头企业推进供应链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工作,以提升供应链中小企业能力水平,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立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搭建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在重点领域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生产协同。
(九)加强典型案例推广应用。围绕经营管理类、研发设计类、生产制造类、品牌营销类、要素保障类、创新发展类等方向,征集一批满足广州市中小企业需求的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典型案例(解决方案),在全市推广成功经验,供广州市中小企业借鉴。
(十)组织线上线下连动的培训服务活动。组织系列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对接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对接服务,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展示互动与对接交易,指导企业科学制定部署模式,合理配置资源服务。加强面对中小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运用“小企业大未来”中小企业巡回课堂、“政策直播间”、“企业微课”、银河培训工程等渠道,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专业人才培训,培育产业链协同和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