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惠州市农林牧渔业产值166.56亿元,同比增长5.1%,比一季度上升5.5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113.8亿元,同比增长9.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5.3个百分点。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惠州农业逆势而上,交出了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绩单。事实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惠州被定义为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在政策、资本等红利倾斜下,惠州农业正驶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当前,从绿色生态出发,惠州着力推进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同时,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投资,为一二三产业各环节形成有机衔接。

农业循环经济大显身手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惠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将优势转化为再出发的动力?当前,惠州正通过改变农业发展观,掀起一场农业绿色发展深刻变革。

惠州是内地最大的供港蔬菜基地,年种植120多万亩蔬菜。然而,此前许多菜农将菜地收割后,尾菜叶、尾菜头留在地里,腐烂后容易产生病菌,还影响轮作和质量。很多菜农并没有意识到,烂菜叶也能成为“资源”。

日前,记者来到惠东县多祝镇一处农业种养基地,在盖有遮光网的大棚内,色泽亮丽的鸡群正围着一地烂菜叶啄食,精神抖擞。这是一处蔬菜种植基地,以菜心、小白菜、上海青等叶菜为主,由于不使用除草剂及高毒农药,菜品安全上乘,被周边的学校、小区及工厂争先订购。

不过,一直让基地技术人员头疼的是,种植剩余的烂菜叶很多,没有较好的处理办法。前不久,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推广的一项菜禽轮作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烂菜叶“变废为宝”成了养鸡的最好饲料。

“蔬菜种植1至1个半月收割,紧接着三黄鸡、麻鸡进场,以尾菜叶、尾菜头为食,跑动还能松土,而大棚内产生的鸡粪又能通过发酵进行堆沤,再次用于蔬菜生产。”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作部部长祝升直介绍,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防虫害又能改良土壤,一年下来,可以循环进行菜禽轮作3-4次,出产的农产品更有质量保证。

菜禽轮作是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一种,其可实现农业资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方式。如今,在农业部门的普及推广下,这样的循环经济观念已深入人心,绿色种养技术在惠州大放异彩。

以刚刚过去的夏收为例,惠州海纳农业公司利用稻-鱼共作的立体种养技术,让稻田亩产效益突破天花板,实现一亩农田稻鱼两收,产值由原来普通稻田3000-4000元/亩,普遍翻番达到1万元/亩,水稻种植也有了高效益。

近年来,惠州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以绿色农业为导向,立足保护农村生态,大力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新方式,有效实现农药、肥料使用量零增长,在乡村生态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绿色农业技术的普及,农业从传统的数量优先、越多越好的价值导向,逐渐转向以质量兴农、生态优先为理念的提质增效之路。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蓄势待发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的有效抓手。目前,惠州已拥有1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个产业集群,其中包括国家级1个,省级产业园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同时,惠州还建成了各具特色的3处省级农业主题公园,其中有1处获得省4A、2处3A的评估认证,被授予省农业公园牌匾。

今年4月,惠城丝苗米产业园被纳入国家级产业园管理创建体系,作为产业园建设主体之一,惠州海纳农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之上。如今,入选“国字号”,意味着企业将从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出发,通过科技引领,突出产业特色和辐射带动效应,打造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样板。

日前,记者来到海纳农业生产基地看到,技术人员按照种植计划操作无人机播撒新一茬水稻种子;农田外的产业大楼中,全自动的加工流水线上,一袋袋稻米和米糠产品鱼贯而出,这批新产品将供往珠三角高端超市。

“在日本,水稻早已实现机械化生产全覆盖,每亩水稻仅需2天人工工时,如今,我们与这个指标已经很接近了。”黄庆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也是该院与海纳合作共建农业研究院的副院长,在服务一线生产4年时间里,他与企业共同经历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全过程。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推动科研力量向企业转移是必然趋势。”黄庆说,在各级部门的推动下,海纳新建的农业产业大楼拔地而起,其中,3楼高标准配置的实验室已完成专家验收,“未来这里不仅可以满足公司日常稻米的生产检测,也可服务承接其他农产品、土壤、肥料等检测任务,打造成为全省稻米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策源地,”

海纳农业是惠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缩影。今年以来,惠州农业农村局正加速5个2019年度、5个2020年度农业公园以及人大重点建议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建设步伐,并推进博罗南药产业园和茶叶产业园、惠东蔬菜产业园、惠城花卉和水产产业园建设,及惠东县马铃薯产业园、龙门县胡须鸡产业园和粤港澳流动渔民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园的规划部署,着力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资本加持农产品冷链物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及政策支持外,还需要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更好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今年以来,惠州迎来众多大项目落户,成为“明星企业”的投资热土。记者梳理发现,这些大项目中,惠及农业的投资数额同样巨大。

5月25日,博罗县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签约,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落户泰美镇。这个总投资近50亿元的大项目,将整合农产品流通、冷链物流、粮油储备加工等优势业务,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集农产品批发交易、仓储冷链配送、生鲜加工、展示展销、线上营销、信息发布、检验检测、跨境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成投产后,还将间接带动10万人就业。

7月23日,惠东县与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珠江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签约,建设“合生-珠江国际智慧冷链交易基地”,项目落地在惠东县平海镇碧甲村附近。从项目选址可以看出,该冷链交易基地必将用于海鲜等水产品货运。

根据计划,项目预计总投资300亿元,将建设以冷链供应链和跨境电商为主的产业基地,覆盖冷链仓储、加工、物流、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期货交易和电商平台七大方面,目标直指大湾区、东南亚等地区近4亿人口高端农产品市场。

事实上,农副产品的冷链、仓储和物流一直是阻碍惠州农业快速发展的掣肘。此前,在惠州政协会议上,就曾有政协委员呼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行业,以破解荔枝、冰鲜肉禽等特色农副产品的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惠州市农业农村局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惠州拥有较大型冷库企业12家,总库容约3.31万吨,分布在惠城、惠东和大亚湾。不过,从库容规模来看,冷库企业功能较单一,以出租或经营企业自用为主,缺乏集农产品批发、加工配送、冷藏保鲜、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等功能齐全的冷链物流中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按照当前冷链、冷藏设施现状,预计全市范围内冷库库容需求超过10万吨,缺口巨大。”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加大冷链设施建设顺应农业产业发展新趋势。放眼全球高端农业区域市场,尤其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通过冷链系统流通占比达到95%以上,且每年冷冻冷藏生鲜食品的消费以15%—20%的速度递增。

当前,惠州具备发展冷链物流业的区位、地理、经济等优势,可以预见的是,依托特色化的农业资源及更多社会资本注入建设,构建覆盖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冷链仓储、冷链配送等全程可追溯的冷链物流体系,必将在惠州迎来大发展。

■观察眼

推动“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

细数惠州农业产业家底,荔枝、蔬菜、猪肉、稻米、甜玉米等特色农业在珠三角城市中鹤立鸡群,一直是港澳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不过,多年以来,惠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似乎进展缓慢,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也不温不火。

当前,惠州正在抢抓“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剑指国内一流城市行列。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农业也需要高质量发展。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惠州具备将“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的实力与底气。

笔者认为,“小特产”做成“大产业”,除了加大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投入外,更关键的是要改变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引导农业企业向市场化经营理念转变。尤其是要努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使各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用大农业、大经济、大系统的观念去指导农业产业现代化实践。

此外,现代农业是“小特产”做成“大产业”的必经之路。走现代化农业道路就是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发展,相关部门需要为农业的工业化生产经营创造有利条件。比如,教育引导企业把新的理念运用到生产经营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拓宽农业深加工产业链、树立品牌观念等,通过组织开展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加工和销售,与大市场紧密对接。

【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