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提前规划布局:大湾区氢能产业带呼之欲出?
种种迹象显示,以广州、佛山为主导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正加快布局氢能产业。日前,《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公布,明确将广州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氢能研发中心。佛山则早在2009年起布局,南海、高明、顺德都有较为成熟的氢能产业链。在《佛山市氢能源产业规划(2018—2030年)》中指出,要加快推进氢能源有轨电车产业化及规模化应用。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接受南方城市智库采访时表示,随着人口、产业的进一步集聚,粤港澳大湾区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广佛提前布局氢能产业,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Ballard公司首席科学家、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都市圈建设框架下,珠三角可加强统筹,建设以广州、佛山为主导,联动东莞、惠州、深圳以及云浮的跨珠三角都市圈的湾区氢能产业带。
四大湾区争先布局氢能产业
21世纪人类面临两大危机:一是气候变化。二是化石能源走向枯竭。
从物质能量密度角度看,每千克氢气燃烧后产生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作为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突破口,发展氢能对应对环境挑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技术及产业每年将为全球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并催生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这一巨大发展前景,推动全球四大湾区纷纷加码布局氢能产业。
氢能以绿色、高效、应用范围广等优势,被誉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叶思宇在接受南方城市智库采访时表示,相比较而言,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应用的场景是不一样的。锂电池倾向于短途、轻载汽车。燃料电车倾向于长途、重载汽车。从长远看,氢能源燃料电池不仅是电池装置,更是能源系统的一部分。国家布局氢能产业,更是着眼于能源系统的替代。
加氢站是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氢能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聚焦这一产业瓶颈,在纽约湾区,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学术机构早已开展氢燃料电池研究,当地政府对加氢站建设和氢能车辆推广应用补贴标准位居全美前列;在旧金山湾区,从2004年起就着手打造氢能高速公路网络,规划2025年前建成200座加氢站,2030年前,氢燃料汽车投入使用总数要达到500万辆;在东京湾区,2014年率先推出全球首台氢燃料电池乘用车。2019年日本发布《氢能利用进度表》,明确日本到2030年建成900座加氢站。
自“推动加氢设施建设”写入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布局氢能产业呈加速态势。
截至2020年3月,全国加氢站建成47座,其中2019年新增20座,又以上海(8座)、佛山(8座)加氢站数量最多。
7月1日,全国首座集油、氢、电能源供给及连锁便利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网点——广东石油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建成。通过引进由日本离子交换膜法大型电解装置,广州企业鸿达兴业通过纯化装置制取高纯度的气态氢、液态氢、固态氢,大大提高氢气产能。
业内人士预计,若发展顺利,五年内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有望走向成熟。
2019年5月16日,广州市首座加氢站——东晖加氢站正式投入使用。该加氢站位于黄埔区春园东路,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
广佛领衔湾区氢能产业发展
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氢能产业有望达到万亿元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工业生产的清洁化趋势、深厚的汽车产业基础,都将有效带动氢燃料汽车的发展。
近年来,佛山超前布局,大力推动氢能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成为全国发展氢能产业的急先锋之一。据落户佛山南海的广顺新能源董事长吴全回忆,2011年,纯电动汽车产业方兴未艾。佛山就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南海丹灶腾出8200亩土地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
氢能产业落子云浮,则是“对口帮扶”的一次全新探索。
2014年7月,在考察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纷纷布局氢能产业后,担任对口帮扶云浮指挥部总指挥的佛山市副市长许国,决心以氢能作为对口帮扶云浮产业共建的支柱产业,云浮氢能产业随即开花结果。
因为布局得早,2015年,落户佛山的广顺新能源离心式空压机样研发成功,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2017年9月,全国首座商业化加氢站在南海丹灶建成投用。
珠三角氢能产业发展序幕随之掀开。
广州氢能产业规划图。
这一年,爱德曼、海德利森、广东探索等一批氢能巨头布局佛山;国内最大氢能源装备产业化项目——东沣新能源装备产业化项目布局东莞松山湖;广州黄埔区签下六大项目,搭建起氢能源产业政、企、学、研一体化产业布局。
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氢能与燃料电池研究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氢能源实验室相继落户;2019年,世界首条商业运营氢能源有轨电车在佛山高明上线……
7月30日,南海仙湖氢谷提升加速合作项目和保利产业基金项目举行了签订仪式。孙景锋摄
就像提前购买了一只涨停板的股票,整个佛山,都在为氢能产业欢呼。
各区也分别制定了氢能产业规划,其中南海打造“仙湖氢谷”,高明要建设“中国氢城”。在佛山云浮两市共建的氢能产业基地,也形成以广东国鸿科技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集群。佛山更是向世界喊出产业雄心:力争到2030年建成国际氢能城市。
佛山狂欢时刻,广州发展氢能产业版图同时浮出水面。
今年6月公布的《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提到,到2022年,实现氢能产值200亿元;2025年,初步建成氢能枢纽,实现氢能产值600亿元;2030年,建成制取、储运、交易、应用一体化的氢能产业体系,加成加氢站100座以上,实现产值2000亿元以上。
5月12日,广东省商务厅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氢燃料汽车产业线上招商会。
《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提到,2020年,氢能源相关产值达200亿元;到2025年,氢能相关产值达到500亿元;到2030年,建成氢能源产业集群,实现氢能相关产值1000亿元。
从《规划》内容上看,广州呈现后来者居上之势,虽然只是市级产业规划,却直接瞄准大湾区枢纽和中心地位,力求撬动的是广州市圈乃至整个大湾区的氢能产业带。
广佛氢能产业有竞争,更有合作空间
作为珠三角最早倡导发展氢能的官员,佛山市副市长许国早有预见:“佛山发展氢能产业,至多只有一到两年先发优势,待一线城市觉醒,佛山的优势将逐渐缩小”。
从产业需求看,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产业体系变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发展氢能产业。叶思宇告诉南方城市智库,在粤港澳大湾区,包括比亚迪、广汽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有所突破。但我们要认识到,电池只是氢能应用的一个方面。在国家战略布局下,更多的是以打造能源支撑系统考量的。
2月20日,顺德区发出全区首张氢能源汽车气瓶充装许可证,标志着顺德交通出行正式进入氢能源时代。
目前,佛山形成涵盖制氢及制氢加氢设备研制、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整车研发制造、氢能产业检测及设备研制、加氢站设计与建设、氢能标准制定等六大氢能产业链。南海率先规划建设“仙湖氢谷”,集聚了广东探索、爱德曼等近50家氢能企业。
依托汽车工业基础,广州着力打造一核、一枢纽、三基地产业布局,重点建设黄埔氢能产业创新核心区、南沙氢能产业枢纽、番禺乘用车制造及分布式发电研发基地、从化商用车生产基地和白云专用车生产基地。
云浮和佛山两市联手探索布局氢能产业,是非常难得的发展局面。在云浮的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家氢能燃料电池上中下游项目落户,形成氢能上游、中游、下游比较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成长为“氢能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步伐最快、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专业化园区。
针对广佛氢能产业规划的“竞争态势”,胡刚认为,各地产业规划,往往由市级层面制定的。广佛争相布局氢能产业,不能完全从竞争角度上看。在实际上推动过程中,市场力量能够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当前,佛山与云浮在氢能产业实现一定分工。广州研发实力强,佛山制造实力强。在资源禀赋不同的前提下,吸引的企业类型也不一样,企业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空间也越大,广佛氢能合作机会也更大。
大湾区氢能产业带呼之欲出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其中“点名”广东五大都市圈——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据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围绕广州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共建广州大都市圈,推进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合作发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和产业不断积聚大,能源消耗越大,环境压力必将不断加大。目前来看,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比较成熟。
广东国鸿引进了加拿大巴德拉公司9SSL电堆核心生产线技术,在云浮建成国内首条商业化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作为广州都市圈一员,云浮等于“半个脚跨入大湾区”。在都市圈规划下,氢能产业有望成为推动广州、佛山与云浮产业共建的一个抓手。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使用,主要还是以石油、煤炭为主,未来要发展核能、风电、太阳能,都需要一个安全可靠的储能装置。锂电池由于功率、储能空间都达不到未来的需要,发展氢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必要性。
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史,本质上
叶思宇表示,目前来看,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比较好的还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还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完全拥有氢能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胡刚认为,通过政府前瞻性规划引导,可大大缩短氢能大规模应用的进程。作为广州都市圈的“小组长”,可以牵头制定都市圈产业规划,减少无序竞争,推动广州、佛山、云浮的氢能产业协同发展。
打造横跨珠江两岸的氢能产业带,无疑将为世界一流湾区的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能源支撑和产业支撑。叶思宇建议,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氢能产业,不仅需要广州、佛山、云浮加强合作,还要与深圳科研、东莞装备制造产生联动,强化与惠州大亚湾沿海石化企业合作,提高对石化副产氢有效利用,建成与长三角比翼齐飞的氢能产业带,率先享受布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红利。
【南方日报记者】朱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