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住房变迁见证佛山高明数十年快速发展
夕阳西下,骤雨暂歇,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阿洪开车回到佛山高明西江产业新城的住处。站在自家阳台前,阿洪深深呼吸了一口雨后空气。俯瞰远处隐约可见的明湖湖景,他感觉整天的劳累都不翼而飞。
从狭窄的单体楼到“面江面水面林”的新型商品房,恢复建制近40年后,高明居民居住条件不断得到优化,已经实现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舒适型住宅的转变。“户均一套房、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康日子正在变成现实。
俯瞰蓝天下的明湖公园一带,居住环境优美。(摄影:吕润致)
恢复建制不久后住上单位分房
1985年12月,阿洪出生在原西安镇。他出生那天,距离高明恢复建制5周年纪念日,仅相差5天。
一个年轻生命的诞生,不仅给阿洪一家带来了莫大的欢乐,也为阿洪爸爸申请单位福利房增添筹码。
当时的高明,刚恢复建制没几年,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作为新中心的荷城,绝大部分“城里人”都是刚刚洗脚上田的农民,其中不少人因为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获得单位分房资格,于是成为第一批定居新县城的市民。
阿洪的爸爸当时是西安经济发展总公司的职工,因为刚刚生了小孩,幸运地抢到一个分房名额。两年后,全家搬进西安一处90平方米的楼梯房。
“当时的福利分房,虽然也有三房一厅,但其实是传统的混合结构,空间布局房间大、客厅小、走廊长,有点不太合理,住起来算不上舒服。不过对比农村祖屋,已经算得上是超豪华待遇。”阿洪的爸爸区伯回忆道。
市场化让市民居住有更多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1989年,高明区住宅公司正式成立。由此,市场化运营的房地产行业开始在高明兴起。
现任高明区房地产协会名誉会长的谭世荣,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回忆,高明房地产行业才兴起不久,很快就进入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最早都是国营单位开发建设,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资本也开始进入。到1996年,全区已经有60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各家企业自行设计、建造商品房,基本都往住宅小区的方向去打造,高明市民的居住环境有了更多选择。”
这时候的高明商品房,户型以100平方米内的刚需型小三房为主,建筑技术也由过去的混合结构进化到安全性更佳的框架结构,小区管理进一步强调美化、绿化和净化,新小区开始规划专门花圃,高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
1997年,高明大力开发河江片区,阿洪一家也随公司搬进河江。这一年,他们家在发展公司员工大楼买下了家里第一套商品房,首次拥有了完整产权的不动产。阿洪的户口也随父母迁回城区,享受周边更好的教育配套。
从满足基本需求向追求舒适转变
随着高明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多农村人口涌向城区。进入2000年后,高明的房地产市场又经历了几轮变化:
先是2000年前后,改善型住房开始兴起,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成为市场主流,四房两厅乃至小别墅型项目层出不穷;2003年以后,由于城市工商业发展,大量农民进城,90平方米左右的刚需型住房又成了抢手货,7层高的步梯楼成为高明商品房的标配;2007年后,17~18层的高层住宅小区开始兴起,电梯房作为一种新的住宅概念闪亮登场;2013年后,刚需户型需求与改善户型需求在高明逐渐取得平衡,全区进入刚需和改善并存的房地产开发新时期。
这一时期,阿洪顺利读完大学,毕业回到高明工作。2013年,他买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套房。“相比以前的住处,现在的家空间布局更合理、户型很方正、厨房更现代,房子在设计上也多了一个入户花园,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野外乐趣。楼下保安24小时巡逻、小区花园错落有致、周边见江见湖,我在这里住得很舒心、很安心。”
高明区房地产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高明新建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面积为66.47万平方米,成交的新建住宅户均面积110.26平方米,以刚需型为主、改善型为辅。
谭世荣分析,这说明恢复建制将近40年以后,高明居民的居住条件已从满足家庭生活基本需求,过渡到追求舒适型居住,“户均一套房、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康日子,正在高明实现。
作者单位:佛山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