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疗援非20年:前赴者的故事与后继者的勇气
从非洲中西部到亚洲东部,远隔重洋,相距万里。20年之后,70岁的施玉麒仍保存着数十叠记录着她在赤道几内亚生活的老照片。镜头前的她,与非洲的孩子们有着相同的笑容。
自中国1970年10月15日同赤道几内亚建交以来,中国政府从1971年至今已连续派出30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下称“援赤几医疗队”),诊治病患超100万人次。2000年,由中山市8名医疗骨干组成的广东省第20批援赤几医疗队(中山队)一行9人在赤道几内亚留下了2年时间诊治病人15937次的纪录。
今年年底,由中山市20名医疗骨干所组成的广东省第31批援赤几医疗队一行25人将带着“精湛医术助力‘一带一路’,真诚服务传递博爱精神”的口号再次抵达非洲大陆。
相隔20年的“无国界医生梦”
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31岁的主治医师林县杰脱下了白大褂,回到了校园。
在远赴赤道几内亚之前,他同自己的20名医生伙伴再次回到了“啃书”的时代:重温各类中英文医疗书籍,学习非洲生活适应课程,并学习赤道几内亚的主要语种——西班牙语。
对于这些“医疗精英”来说,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比开刀做手术要难得多,但林县杰他们对未来两年的生活仍抱着极高的热忱。
这份热忱部分来自于前辈故事的影响。2017年,林县杰来到东凤人民医院工作,院长正是20年前中山援赤几医疗队队长刘建尧。在同事的讲述中,林县杰建立起了对那个陌生国度的想象,以及医学生涯的另一种可能——成为一名无国界医生。
“我相信很多医务工作者和我一样,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无国界医生梦。”来自中山市博爱医院的妇产科医生李莎,被医疗队的队友们称为学霸,是队员中对西班牙语掌握最纯熟的队员之一。
而在20年前,同样出身于中山市博爱医院妇产科的医生林霞跟随援赤几医疗队参与过中国、古巴、赤道几内亚三国医生共同实施的对腹腔足月妊娠孕妇的抢救;她曾在仅戴一副手套的医疗条件下为艾滋病人进行手术;她曾为一位巴塔市妇女治疗不孕症,对方感激地将女儿取名为“安德斯金·林霞”。
这些故事,都成为李莎援非的源动力。
三国医生联手挽救濒死孕妇
初抵赤道几内亚的感受,医疗队队长刘建尧仍记忆深刻:“条件远比想象中更艰苦。”
从抵达之日起,医疗队就搬进了巴塔市Anena区供中国医生居住的“专家大院”。没有春夏秋冬季节之分的赤道几内亚,午间最高温度达到45—50℃,但“专家大院”的井水却因含有铀等重金属无法饮用。不得已,队员们每周都要到60公里外的一处泉眼取水。
这边是艰苦的环境,这边是大批艰巨的任务。本世纪之初的赤道几内亚,妇女患病率较高,巴塔医院的妇产科是工作量最大、工作难度最高的科室之一,妇产科60多张床位常常住满。
一上班就跟打仗似的,妇产科查房、门诊、手术、急诊都由林霞统管。“一天连续完成5—6台手术,每个月连续值班2周,刚躺下就又有人来叫做手术了。”医疗队队员这样形容林霞的状态。
2001年12月,一名腹腔足月妊娠的黑人孕妇Severina被送到巴塔医院抢救。“腹腔妊娠在国内都是罕见病例。”刘建尧回忆,这种病例发病率低,死亡率却是输卵管妊娠的5倍。
此时,在妇产科的林霞与中山市中医院外科医生黄代鸿、中山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周晓成为搭档,连同在院内的古巴医生、赤道几内亚医生一起抢救这位因腹腔足月妊娠重度失血、休克濒死的孕妇。
三国医生共同决定,用两期手术救活病人和孩子。手术期间,Severina曾重度失血,心跳、呼吸忽然骤停。经历三国医生的轮番抢救,病人最终活了过来,守在房门外的Severina丈夫得知母子平安,激动地跪在了医生面前。
2000—2002年,中山医疗队共诊治巴塔医院门诊病人15937次,抢救急诊病人1255人次,抢救危重症病人920人次,手术1039台。
援助期间,当地对中国医疗队表现出极大信任,多次对医疗队的工作表示感谢。中国驻赤道几内亚大使称,这批代表中国的援赤几医疗队成为了“不是外交官的‘外交官’”。
撑起援赤几任务的25个家庭
今年年底,中山援赤几医疗队将再次踏上非洲大陆。医疗队队长陈光卫清楚地感知到25个家庭的重量:“作为队中的老大哥,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两年后将队中的队员平安地带回来。”
今年3月,在看到援赤几医疗队的报名信息时,同为东凤人民医院医生的妻子,通过电话与林县杰沟通后,帮他报了名。但这个决定对妻子来说并不轻松:他们的女儿3岁,儿子只有1岁3个月。
每一个即将出发的队员,基本都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但也有队员选择了其他方式。“我要去云南扶贫两年,这两年没有办法陪您过年了。”中山市横栏医院眼科医生刘群芳是这样告诉自己年近8旬的母亲的。
刚过完36岁生日的中山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张振山一家是“医生世家”。在准备出发的这段时间里,他为他口中的“亲密战友”妻子和5岁的儿子准备了一本日记,记下了今天的他对于未来两年的生活可能遇到的情形的设想,涵盖了24个节气、重大节日,结婚纪念日,孩子生日,父母生日等节点,作为陪伴妻子、儿子的一份礼物。
“赤道几内亚在哪?”张振山5岁的儿子问他,张振山在地球仪上将位置指给他看。
“不是很远呀,不到一个手掌的距离。”
对于儿子的话,张振山给予了肯定:“对,其实不是很远,我一直都在你们身边。”
统筹:罗丽娟何雪峰
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廖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