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作协全力催生文艺精品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艺精品,为呼应全面小康、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文艺精品建设等时代命题,广东省作协多面布局、连下部署,于8月27日至29日期间,在穗举办《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史》专家审读会、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编委与专家座谈会等多项重要活动,分别从作品、队伍、平台三个方面发力,努力催生新时代岭南文学代表作,推动广东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的创刊,更是引起了中国作协的关注和期望,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其创刊号题词:“祝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希望这份杂志在建设大湾区的宏伟实践中,在多元文化的汇流激荡中,以充沛的活力和创造力,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的、观念变革的前沿。”
作品▶▷
为广东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交出“答卷”
8月27日,首届“庄重文中国非虚构文学奖”在广州暨南大学正式启动,面向海内外华人非虚构文学作家、评论家征集优秀作品,极大鼓舞了海内外文坛创作精品力作的热情。
“当下的中国非虚构文学创作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由衷喜爱。”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兼任暨南大学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院长的何建明认为,非虚构文学在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积极传播正面能量、有效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该奖的设立恰逢其时。
非虚构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之所以一直备受重视,正是因为报告文学历来是广东文学创作的优势门类,从初具报告文学雏形的《戊戌政变记》(梁启超著),到荣获“五个一工程”图书特别奖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曾平标著)等一大批获奖作品,再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的《千里驰援》(张培忠、许锋著)、《守护苍生》(熊育群著)、《那一颗星辰灼烁》(刘迪生著),一部部具有广东气派、广东风格的优秀作品,为广东文学画廊增添了无限光彩。
今年5月,省作协多措并举,从理论武装、重点扶持、学科建设等方面,对广东长篇报告文学创作进行谋篇布局,在中国文坛引起极大反响,受到中国作协、全国高校的密切关注。纵观省作协主办的广东重大现实题材和红色题材创作选题、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精品创作选题扶持签约仪式暨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以及省作协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暨南大学共建的全国首个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不难发现,省作协将报告文学、非虚构文学作为广东作家创作的拳头产品,推动广东文坛进入打造“文学重器”的黄金时代。
相呼应的是,由省作协组织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史》(暂名)也经过数十次创作推进会、改稿会,于7月底完成初稿,进入专家审读环节,邀请中国作协、省委宣传部多名专家、作家、评论家参与审读,预计于10月正式出版,即将为广东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交出“答卷”。
队伍▶▷
青年作家百人方阵落实“宝贝人才”
“广东的创作基础和年轻创作力量,在全国是排在前列的。”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广东是一个“重商”的地方,但广东的文化实际上也很发达,广东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既有热情也有成就,且成色丰富,各种文学题材、创作风格奇异地碰撞,“就像各种斑斓的色彩汇聚在画布上”。
8月28日,100余名来自省直、全省各地的青年作家代表,以及部分港澳青年作家代表齐聚羊城,参加由省作协、团省委共同主办的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下称“青创会”)。会上,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作了广东青年作家创作的专题工作报告,并指明今后一个时期,省作协将实施“青年作家培根铸魂工程”“青年作家英才培育工程”“青年作家精品创作工程”等举措的全省青年文学工作思路。
张培忠介绍,参加本次青创会的作家代表,正是省作协将重点打造的“青年作家百人方阵”,来自省作协从全省遴选100多名有潜力的80后、90后青年作家、网络文学创作骨干。对其中50名来自小说、报告文学、诗歌等七大类文体的青年作家,省作协邀请吉狄马加、阎晶明、吴义勤、邱华栋、陈建功、高洪波、何建明等25名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或名刊名编作为导师,以一对二的方式进行创作指导,对其中10名更具潜质的青年作家给予资金支持,以青年作家名家导师制、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资金扶持项目,实现高层次文学人才定向重点培养,形成引领文学事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方阵。
“青年作家是我省文学事业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是广东文学实现异军突起的希望所在。”张培忠表示,省作协还将建立“宝贝人才”的保障机制,为青年作家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其中,将深化广东文学院改革,加快推进广东文学馆建设,形成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齐驱并驾,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各擅胜场的局面。此外,省作协也将在文学人才激励机制、“文学拓展计划”等方面同步发力。
平台▶▷
首份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的创刊,将是载入文学批评史、期刊史的大事,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全省文学发展的需要。”8月29日上午,在广州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编委与专家座谈会上,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委会主任蒋述卓这样评价。
座谈会上,兼任《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委会主任的张培忠回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的创刊前后的细节:去年8月以来,省作协到全省各地调研,各地作家、评论家热切反映,广东缺乏一份本土的文学评论刊物。因此,在全体编委、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聘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省作协副主席贺仲明为主编,致力于充分发挥文学工作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独特作用。
自此,粤港澳大湾区有了第一份综合性文学评论杂志——《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本土的作家、评论家有了自己的阵地。
会上,贺仲明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是省作协主办的文学评论双月刊,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关注文学最新动态,促进文学繁荣发展”为办刊宗旨,侧重关注、挖掘、整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既研究经典作品,也扶植青年创作者;同时,还将凸显粤港澳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科技发达地区的特色。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不仅仅是一本文学评论刊物,更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海外世界的纽带,“当下时代的思想与现实是无比丰饶和复杂的、是延续过去又面向未来的。”
为使新刊更茁壮、丰满地成长,《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委、国内同类著名期刊负责人围绕创刊号及杂志内容、办刊方向、工作目标等建言献策。“新刊的创办,考验着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智慧。”蒋述卓坦言,省作协、《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委会将勠力同心、砥砺前行,让新刊成为真正符合大湾区时代气质、发展锋芒的文学刊物。
南方日报记者黄楚旋通讯员何小流统筹: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