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挑选水果的顾客,档口正在让顾客扫码付费的店主,揭阳市普宁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村委会一旁的农贸市场里人来人往。

“之前这里到处都是小商小贩,占道占街为市,随处乱摆乱卖的情况很常见,既阻碍交通,又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东莞派驻什石洋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景庆告诉记者。

贫困村变身商贸村

为了解决脏乱差问题,2018年,东莞派驻当地的扶贫工作队借助石龙镇财政专项扶贫开发资金,筹集了550万元建起了综合市场。

“以前摆摊总会被赶,能卖的东西种类也比较少,现在有了正规的档口,好多品种都可以卖”什石洋村贫困户蔡波丰一边剁着鸡腿一边说。

下午5点左右,蔡波丰档口的鱼早已卖光,档口后的店铺内家人们正在休息。当地的扶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蔡波丰一家共有十口人,他和父母、哥哥嫂子住一起。

“我哥还有我嫂子他们身体不好,我爸年纪大了,我妈也做不了什么”,在向蔡波丰了解完家里情况后,村扶贫工作队在落实各项补助后,农贸市场一建成就向蔡波丰发出了邀请。

2019年2月,蔡波丰再也不用摆摊拥有了正规的店面。如今,一家人靠补贴和店铺的收入基本达到了脱贫的标准。

“虽然一个月需要交800块钱的店铺费用,但是生意好的时候卖200多到300多只鸡都没问题,就像中元节那天。现在收入基本是以前的两倍”,蔡波丰说。

在农贸市场拥有档口的还有两外两位贫困户,据黄景庆介绍,目前市场内有铺位、摊档104个,已全部完成出租,年收益达101万余元,该项目收入分配按照四六分成,60%为贫困户增收,40%为村集体增收,让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约2300元。

农贸市场背后的帮扶逻辑

为何不引进产业,为何要建设农贸市场?不同于其他贫困村,什石洋村建设农贸市场的背后,也是帮扶方法因地制宜的结果。

什石洋村位于普宁市大南山街道中心,全村人口约5800人,全村人口约占整个街道人口六分之一,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6亩。单单依靠种植业增收,发展空间相当有限,如何扬长避短、创新发展产业扶贫成为当地扶贫干部的头等难题。

讲过调查发现,当地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务农、务工,村集体经济薄弱,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约2.04万元。

“经过多方调研论证,我们发现在什石洋村依靠发展种、养业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脱贫不符合村情实际,见效慢、收益少,而且村民不愿干,村里也不支持”,黄景庆说。

就在难以找到脱贫着力点的时刻,当地扶贫干部注意到,整个大南山街道唯一的集市就是地处于什石洋村辖区内的历史老圩埠石头圩,但当时已残破不堪,都是小摊小贩严重影响村容市貌。

通过调查统计,东莞派驻的扶贫工作队了解到村民们对承租市场铺位的潜在需求很高。而且位于什石洋村中心区域刚好有一块村里储备作为民楼建设用地的空地,在此建设一个新的综合农贸市场,不仅可以解决小商小贩占道经营的问题,市场铺位出租也可以提高村集体收入。

记者注意到,在农贸市场背后又有新的档口在修建,据了解,这是正在推进的农贸市场二期。未来,扶贫队希望推动农产品流通,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并进一步利用这个扶贫“造血”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你看对面还有几个楼在建,等那些楼建好了,我们这个市场来的人应该会更多,生意也会更好”,蔡波丰充满希望的说。

南方日报记者李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