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特区的内核就是带头探索新模式
罗伯特·库恩。受访者供图
“每一次重返深圳,都会看到巨大的变化,就像是走进了一座新的城市。”罗伯特·库恩(以下简称“库恩”)对深圳经济特区日新月异的发展赞叹不已。在他看来,深圳今后有望成长为国际创新创业的先锋城市,将以高新科技、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及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立足于世。
作为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库恩致力于向世界讲述一个全面、真实的当代中国,尤其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2018年,他获颁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早在25年前,库恩就首次踏足深圳,为投资银行寻找潜在商机,从此开始了与深圳的深入接触。他指出,首批经济特区的设立,使得中国发展建立在国际资本和全球科技的基础上。而随着特区经验向外扩散,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与世界接轨。
“从微观视角看,特区使创新这一概念在中国广受认可。”库恩表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积累的普适性经验,带动了全国范围的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并产生了世界性影响。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他期待特区继续带头探索新模式,创造新经验。
◁◀看经济特区▶▷
扎根深圳等于紧跟未来
南方日报:您的著作《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对经济特区作了深刻描述。您与特区的故事是怎样的?
库恩: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我去过很多次。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便第一次踏足深圳了。那时,我在投资银行工作,到特区为客户寻找新的商业机会。2007年和2008年,我在深圳、珠海待过很长时间。我把见闻记录了下来,在《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一书中呈现。这是我出版的第二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后来,为更深入、更直观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我时不时会来到广东,也见证了中国首批经济特区的蝶变。
每次走访特区,我都有新发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特区人的精神面貌。记得1995年的深圳,是冒险者寻求发展的乐园。人们充满活力,渴望成长,善于发现机会,富有创业理想和冒险精神。现在,这种气息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可以感受到。但在数十年前,它在特区率先出现。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但人们对这个城市有强烈的认同感。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来说,选择扎根深圳,意味着正在成为未来的一部分。这是特区独特的“家园意识”。
南方日报:想要全面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经济特区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库恩:是的。在推出某项新制度前,先进行实验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功的驱动因素之一。40年前建立起来的首批经济特区,是实现中国经济奇迹的里程碑。历史已证明,经济特区的建立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实施,把改革失误所带来的影响控制到最低。
假如你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经济特区,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当你把经济特区的创建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进行整体性、连续性的考量,就会有更客观的结论。
这背后的思路是,首先允许一个地区享有特殊政策,然后将跨国资本追求更大利润的动机,与中国民众追求生活改善的意愿进行高效结合,进而驱动地方经济发展。在当时背景下,这是变革性的突破。以创办经济特区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迈出重要步伐。
◁◀论对外开放▶▷
针对性探索新型国际化路径
南方日报:过去40年,深圳等特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关于“特区要不要搞”“特区不特”等议论贯穿其中。
库恩:任何对历史、政治或科学的分析,都应置身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当特区的经验复制推广至全国,对这四个城市而言,是“特区不特”。但正是得益于这些普适性经验,带动了全中国范围的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并产生世界性影响。特区经验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特区自身崛起,更在于创新和先行先试。经济特区的内核,就是要带头探索新模式,创造新经验。
随着特区经验向外扩散,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与世界接轨。其中,作为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重要突破口的自贸试验区战略,正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举措。
据我观察,与首批经济特区相比,自贸试验区一般重点聚焦某些行业,是以一种更具针对性的方式来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以探索新型国际化路径。比如,自贸试验区试点“保税仓储”模式,进口货物进入保税仓库时,暂不用办理入关手续,也无需缴税,等到实际销售时再缴税。这项模式创新提高了物流效率,减轻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资金压力,货物销售模式亦变得更灵活快速。
南方日报:中国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哪些经验?
库恩: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经典案例,来研究一个国家如何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实现由中低层次发展阶段向中高层次发展阶段的跃升。
了解中国经济特区的做法和经验,有助于训练其他国家政府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既体现在整个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也表现在经济特区运作的微观层面。比如,如何吸引首批外资企业入驻?如何保护工人权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各国决策者可以从中国的实践中获得灵感。
◁◀谈国际形象塑造▶▷
要解释中国的复杂性
南方日报:今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您长期关注中国政府的扶贫工作。中国在减贫领域的实践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库恩:中国扶贫工作是人类减贫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具有世界意义,值得仔细研究。
1978年后,中国扶贫事业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后至2012年,高速经济增长使7亿左右中国人脱贫。二是中共十八大以来,针对尚存的近1亿贫困人口,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精准脱贫。为此,中国政府近些年实施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等多种扶贫方案。
因为要拍摄纪录片《前线之声:中国脱贫攻坚》,我曾走访过中国多地的贫困家庭,采访了中国中央、省、市、县、乡镇各级公职人员。走访中我看到,在中国最贫困的一些地区,精准扶贫措施被广泛应用。各村都有专职人员负责了解贫困户的情况,每个贫困家庭都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脱贫计划。地方官员被派到贫困村庄开展扶贫工作。为打击扶贫领域的滥用职权和违规操作行为,中国政府引入了第三方监管,定期对扶贫脱贫工作进行核查评估。另外,中国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建立起区域联动机制,以促进共同发展。
南方日报:中国在世界上有时会被误读、误解。如何才能更好讲述中国发展故事?
库恩:中国是一个复杂多维的国度。要讲述当代中国,就要解释中国的复杂性。我的想法是,让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讲述各自眼中的中国故事,而非单纯追求呈现一个完美的结局。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给出关键事实,帮助人们打破成见。
比如,当我写关于中国扶贫的文章时,一方面,我会展示中共各级党委书记如何齐心协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我会公布中国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核心数据。从表面上看,这些数据有些令人不快。但打击扶贫领域腐败的行为,正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愿意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公开谈论问题,并在努力解决问题。政府的透明度越高,人们对政府扶贫减贫工作的信心就越大。
在我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30年中,中国的精准扶贫是一个能消除偏见并改变西方民众对中国认知的强有力的故事。我很乐于向世界分享这个故事。
精彩观点
●1995年的深圳,是冒险者寻求发展的乐园。人们充满活力,渴望成长,善于发现机会,富有创业理想和冒险精神。现在,这种气息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可以感受到。但在数十年前,它在特区率先出现。
●尽管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但人们对这个城市有强烈的认同感。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来说,选择扎根深圳,意味着正在成为未来的一部分。这是特区独特的“家园意识”。
●推出某项新制度前,先进行实验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功的驱动因素之一。历史已证明,经济特区的建立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实施,把改革失误所带来的影响控制到最低。
●特区经验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特区自身崛起,更在于创新和先行先试。经济特区的内核,就是要持续创造出新经验、新模式。
●中国扶贫工作是人类减贫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21世纪最了不起的事情之一。这是个应该努力讲好的中国故事。
●要讲述当代中国,就要解释中国的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给出关键事实,帮助人们打破成见。
南方日报记者龚春辉实习生黄晓彤策划:赵杨胡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