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一年多,大众日报记者眼中这四样东西最能代表山东黄河滩区迁建
黄河在鲁奔流千里,滩区百姓困苦百年。2017年,山东启动黄河滩区脱贫迁建这一民生工程。2019年,大众日报启动迁建大型蹲点调研。一年多来,记者行走千里黄河滩,发现有四样土生土长的黄河“物什”,最能概括山东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波澜壮阔的历程。
一、断头柳不再断头,滩区百姓告别“五难”
断头柳,黄河滩区常见的柳树,宋代入画《清明上河图》。黄河发洪水时,人们将柳树头部砍断,柳枝裹进石头,捆作“柳石枕”,用于护堤抢险。滩区百姓之难,恰如洪水之中的断头柳。年复一年,摆脱不了魔咒,日子就没有奔头。
断头柳又是报春的使者。春风一来,柳树“断头”之处重发枝丫,生生不息。进入新时代,记者行走千里黄河滩区,柳枝绿映黄河,但却鲜见断头。看来,断头柳的名号,是名不副实了……
二、耐瘠耐碱黄须菜,为谁壮美为谁红
黄须菜,也叫碱蓬,又被滩区人称为奉献菜,艰苦时期人们曾赖以果腹。它耐贫瘠、耐盐碱、耐旱涝,生命力极为顽强,岁岁枯萎、年年生发,体现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特质。
碱蓬从不畏惧挑战,生存的土壤盐碱度越高,茎秆越壮、枝叶越红,红得似火,红得像旗。
碱蓬发了一茬又一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沿着黄河顺流而下,9月的黄河入海口,碱蓬已经渐渐由绿变红。越靠近海岸,土壤含盐量越高,叶片就越红,在黄河口形成壮美的景观,恰如如火如荼的迁建画卷……
三、凝土聚沙抓地虎,结缕连根筑长城
抓地虎,学名沟叶结缕草。黄河滩区千里大堤,抓地虎密密麻麻、节节生根,连成一道壮观的绿色长城。抓地虎耐旱、耐寒、耐瘠薄,极富生命力。
抓地虎,根扎千里大堤,从未奢望植入花盆,栽进庭院,跻身百花争荣耀。党员干部在黄河滩区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一如抓地虎在风里雨里默默付出。
风吹雨打,让抓地虎更茁壮;滩区迁建,让党员干部得到淬炼。
一根抓地虎,显得那么渺小,但每一个都牢牢根植大地,凝土聚沙,汇聚成护佑千里大堤的磅礴伟力。
四、战罢黄河滩 鱼水情更深
哺育生命的黄河水,养育了不惧惊涛骇浪的黄河鱼;黄河鱼也给黄河水增添了活力和灵性。有“水”之“鱼”方有生命,有“鱼”之“水”方有活力。在黄河亘古的涛声里,共产党和老百姓,就像鱼和水一样,演绎了一幕幕生死与共的人间正剧。
鱼生于水,必然知水性、感水恩。顺应滩区人民的百年期盼,山东在滩区迁建中提出让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百姓既能挪出“穷窝子”,又能过上好日子。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新村的毛吉志老人,画的最多的是黄河水与黄河鱼。画了滚滚黄河几十年,他却画不出这千里滩区迁建的波澜壮阔,也道不尽这滩区迁建中党和群众的“鱼水情深”。毛吉志说:“历朝历代都没干成的事,共产党给咱老百姓办成了!”
更多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故事,详见蹲点报道《山东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