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创新之举接连引发全球关注,先后发布“三个第一”:成为我国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城市,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科创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从科学布局、产业引领到金融改革,都迈出先行步伐。

深圳率先完成5G全市覆盖。图为南方电网5G场景应用,机器人巡查电网变电站

数据显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2.69万亿元,增长超过1.3万倍。今年上半年,深圳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负6.6%“大逆转”至上半年的正0.1%,实现“深V反转”。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四十载峥嵘岁月,创新成为深圳一次次摆脱成长制约,一次次突破“增长极限”,一次次刷新发展高度,造就“深圳奇迹”的关键力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深圳勇担主力军,正全力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起冲击。

企业担当创新主体:“6个90%”凸显经济活力

支持戴口罩人脸识别,能够在0.5秒内完成对通行人员的身份核验与体温测量,实现“无触无感”通勤……今年疫情期间,深圳企业奥比中光推出3D人脸识别体温测量终端,被广泛应用于防控一线。

成立仅7年,3D传感专利就超过800件,位列该领域世界前三。奥比中光是深圳众多创新企业的缩影。

最新数据显示,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1.7万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6.3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效发明专利5年以上维持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深圳自主创新的“6个90%”越发引人注目: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这样的创新氛围下,加之不断完善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正孕育出独特的雁阵型企业梯队: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成为全球科创版图上闪亮的“深圳名片”,大疆创新、迈瑞医疗、奥比中光等高成长企业正成为各自领域的“小巨人”,无数科技创业团队正在创新土壤中成长。

在鼓励企业自主探索的同时,深圳在产业布局上也极具前瞻性。近年来围绕5G、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机器人、石墨烯、新能源汽车、精准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规划建设了1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

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关口,达到10155.51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今年上半年,深圳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负6.6%“大逆转”至上半年的正0.1%,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流砥柱。

最大程度保护创新: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

“深圳有一个很好的创新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都会比别的地方好。”在2019版本“我在深圳等你”的宣传片中,1987年用2万元创立华为的任正非,如此评价这座城市。

在今天的深圳,科技创新的最大支撑力量来自于制度创新,这已成为一个重要共识。而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则被各界视为激发深圳创新活力的核心支撑。   

例如,在创新专项扶持体系方面,深圳建立了直接资助、风险补偿等多元化方式相结合,事前、事中与事后资助相结合的专项资金资助体系,平均每年扶持项目超过200个,撬动社会投资逾百亿元。

深圳还发挥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为创新驱动提供法制保障。2019年,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推出“科改22条”创新举措,推行项目推荐“悬赏制”、评审专家“邀请制”,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更加符合科研规律。

疫情发生后,深圳还首推“悬赏制”新冠肺炎防治科研攻关。“疫情防控科研项目取消申请人年龄限制,只要有情怀、有基础、有优势就可以申报;不纳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限项范围,项目中止或验收不通过,不列入科研诚信异常名录。”在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副院长吕建成看来,“这是深圳最大力度鼓励攻关和宽容失败。”

深圳不仅鼓励创新,更保护创新。今年6月30日,《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修正案通过审议,其中特别增设“司法保护”专章,明确故意侵犯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这是我国地方性立法中首次就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作出规定。

“专利是研发的重要部分,没有专利,研发就是空中楼阁。”在深圳光峰科技董事长李屹看来,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创新才能成势。“创新企业要扎根深圳,知识产权保护就是不让水土流失的固本之策。”

开启加速度:不断向源头技术进发

不久前,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在它周围,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等建设提速,精准医学成像、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装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这里将集中建设大科学装置和科研院所,成为深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核心引擎。

从光明科学城南下,同样位于“创新轴”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正成为湾区企业发展的强劲“智核”。

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数据显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有超过4万名高等院校师生,校企联动正为企业创新突围不断输送新动能。

而在深圳福田,全新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在加速建设。几天前,一份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的“施工图”发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国际合作、深港协调等核心理念贯穿其中。

以深港河套地区为核心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启动建设,这里将成为科学中心的门户区

“合作区深圳园区将对标国际上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重点工作是探索促进人员、物资等创新要素高效便利流动,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曾坚朋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则明确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抢抓“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圳已快步进入科创“双中心”建设的新阶段。其中,科技中心重应用,偏产业;科学中心重基础,偏研究。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这两个中心不仅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需要。”

深圳超算中心机房

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相继建成11家诺奖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首个国家级综合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达2260家,创新载体数量与5年前相比实现翻番。

深圳国家基因库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认为,从渐渐涉及核心技术的研发,到推进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深圳遵循的是从“E(engineering,工程)——T(technology,技术)——S(science,科学)”的路径。在他看来,从“E”到“T”再到“S”,就是科技创新的深圳模式,是深圳不断向源头技术进发、不断提高自身创新力的表现。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

“智能之眼”的深圳成长之路

在深圳高新区联合总部大厦,有一个近年来凭借“黑科技”频频刷屏的科技新星——奥比中光。

在展厅里,全国首款3D感知芯片被嵌在展厅醒目位置。2015年,企业的这一研发成果,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突破国际垄断。 

“我们只啃硬骨头,只啃那些有前景的、解决行业痛点刚需的硬骨头。”

奥比中光创始人兼CEO黄源浩介绍,奥比中光是一家以“3D感知芯片/光学测量系统+AI芯片+行业应用算法”为核心的3D视觉整体解决方案平台型公司,自2013年创立以来,持续为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浪潮下深圳乃至世界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3D感知技术支撑,已成为亚洲唯一量产消费级3D传感器的公司,也是继苹果、微软、英特尔之后的全球第四家。

伴随着介绍,一个个3D传感技术产业化成果从记者身边闪过,仿佛穿越了一道创新的时光长廊——机器人、智能家居、汽车辅助驾驶、3D刷脸支付、体感沉浸式游戏……

深圳奥比中光公司演示厅,参观人员进行3D传感体验

今年疫情期间,奥比中光推出的3D人脸识别体温测量终端更是成为展区明星。该终端支持戴口罩人脸识别,能够在0.5秒内完成对通行人员的身份核验与体温测量,实现“无触无感”通勤……被广泛应用于防控一线。

“目前,全球的机器人公司70%以上与我们有合作,是深圳创造了奥比中光。”黄源浩说,奥比中光的成长,得益于深圳领先的产业环境和政策扶持体系,尤其是深圳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以消费电子行业举例,从底层芯片、电子光学零部件到模组、整机、应用算法,形成集成能力供应链配套,从而使企业具备全链条系统创新能力,实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同时,深圳也是最接近终端消费者的城市。

南方日报记者杜艳戴晓晓

摄影: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