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又见“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到的海南虎斑鳽。视界纪录摄
近日,视界纪录科研监测团队通过红外监控相机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极度濒危鸟类海南虎斑鳽,这是自2007年以来我省第三次在南岭地区发现这种神秘的鸟。
海南虎斑鳽为颧形目鹭科水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目录,有“世界上最神秘的鸟”之称。“海南虎斑鳽的数量非常稀少,分布区域也十分狭窄,且是夜行性鸟类,获得活动影像实属难得。”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朝明说,目前南岭保护区管理局通过组建专业科研团队,提高了巡护能力。
在政府关注、科学团队进驻、社会保护意识提升的共同作用下,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情况良好。据统计,该保护区现有野生脊椎动物622种,隶属35目120科,其中77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80后”团队因热爱坚守大山
南岭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中阻挡了冷空气的继续南侵,却也因此受到了巨大伤害。仅以蝴蝶为例,灾后评估报告显示,该地区各类蝴蝶种群密度骤降,其中林区种群密度极低较常年比降低约90%,海拔700—800米的蝶类减少到海拔1100—1200米冻害较轻林地蝶类数量的23%。
作为广东省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广东省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灾后物种恢复速度成了各方关注的重点。蝴蝶是国际公认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种,因此,科研团队选择把蝴蝶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监测。同时,鸟类也是重要的监测对象。
伍国仪、刘志发是科研团队的成员。每日清晨,他们都穿上深色迷彩服,拄着毛棉杜鹃木做成的拐杖,扛着各种监测设备进山了。
“种名:黄标琵弄蝶;数量:1;海拔:1020米……”在南岭保护区八宝山管护站附近,伍国仪顾不上驱赶眼前飞舞的蝇虫。由于蝴蝶生命短暂,他要抓紧时间记录监测到的蝴蝶信息。
读书期间,因为经常到南岭调查科考,伍国仪爱上了这座大山。2009年,他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毕业,进入保护区的大东山管理处工作,与南岭的缘分一结便是十年。
十年坚守,伍国仪练就一手绝活——南岭保护区里的500多种蝴蝶,伍国仪认识240多种,不仅能辨别雌雄,还了然蝴蝶出现的时间。
云雾散开,沉寂的大山渐渐苏醒。距离伍国仪不远,刘志发在同步进行鸟类监测。刘志发2010年从中科院毕业,一头扎进了南岭的大山里。在这里,这个原本学植物生态的山西汉子爱上了观鸟,一发不可收拾。现在,他能闻声辨鸟,是南岭的鸟类专家。
科研团队的骨干成员有3名研究生,2名本科生,全是“80后”。他们大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颇有造诣,但因为对南岭的热爱,他们选择留在大山,为保护这座物种基因宝库贡献自己的青春,也见证了保护区生态逐渐恢复的全过程。
免费开放提供自然教育内容
2019年,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举办了“走进南岭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首届南岭观鸟赛,12支参赛队伍共观察记录到鸟类42科122种,占南岭保护区鸟类现有记录总数316种的38.6%。参赛队员年龄跨度大,小到10岁大到57岁,其中不乏在全国观鸟赛曾取得好成绩的观鸟精英和观鸟达人们。
这一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因此,去年年底,保护区决定加入广东自然保护地探秘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2个月,为公众提供实地徒步等自然教育内容。
张朝明介绍,保护区以《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引》为工作指引,结合南岭的地域特色,重点开展南岭自然博物馆、南岭自然教育园的规划建设,同时开展保护区及其社区在自然教育、研学资源方面的基础调研,开展了志愿者招募、讲解员培训以及以“自然”“森林”“鸟类”等为主题的科普宣教活动,在社区营造出良好的自然教育、研学氛围。
今年7月,2020年粤港澳自然教育季启动,保护区在活动季期间开展了研学、夏令营等类型丰富的自然教育活动,仅7月至8月底期间,各种自然教育机构在南岭保护区登记开展的夏令营数量已达13个,有近300人次参加。
张朝明介绍,目前,南岭正在规划建设南岭自然博物馆、南岭自然教育园(森林体验园)、自然导赏精品特色路线,筹备成立南岭自然研学中心、南岭自然学堂,统筹优化各地自然科普资源,努力发挥南岭自然教育基地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广东自然教育新亮点。
南方日报记者黄鸿基黄进
通讯员林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