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港澳上市药品何时可在深圳使用?港大深圳医院正制定标准
10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落地见效有关情况,并首次正式对外发布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方案40条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以下简称40条)。其中,公共服务体制方面提出,放宽国际新药准入,允许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开业的指定医疗机构(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9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同时,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
对此,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表示,这是国家交给深圳的重任,不单是深圳的医疗服务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医疗国际化发展的问题,港大深圳医院将尽力推动这个任务的达成。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
港大深圳医院已成立跨境药品使用小组
去年11月,16项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其中第七条是:为便利在大湾区工作及生活的香港人在当地就医,中央政府已接纳特区政府的建议,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常用的医疗仪器。食物及卫生局会与内地有关当局商讨具体安排,包括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试点。
如今40条也提出,要放宽国际新药准入。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介绍,作为试点医院,疫情之前,国家药监局就来港大深圳医院调研,而在疫情影响下,也反映出,这项政策出台的重要性。
“过往没有疫情的影响,大家可以利用交通去解决医疗方面的问题,有些药深圳用不了,就去香港买、香港打。但是疫情,让很多病人不能和以往一样去香港,这说明在医疗方面,整个大湾区一体化非常重要。”卢宠茂表示,40条出来之前,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就一直在推动国际新药准入等政策,而港大深圳医院也在去年就成立了跨境药品使用小组,去研究这项政策推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卢宠茂介绍,这是非常好的政策,但也有很多要考虑的问题。比如说,一些国际新药在内地没有注册,没有药品代理商,这就涉及到采购、定价、药品安全性等问题,以及怎么运输到深圳,怎么报关清关,药物不良反应等法律方面的风险问题,这些都要处理。
“药品的采购流程要重新做好,要合理定价,也要符合采购的流程,然后在安全方面,确保药品的使用是循证医学,要跟踪所有的不良事件,在有不良事件发生后,要做好上报,同时做好病人的知情同意。我们现在一直把整个流程,特别是不良事件的反馈流程写好,给广东省药监局定好这些标准。”卢宠茂说。
南都记者了解到,不只是药物,目前还包括医疗设备、耗材等引进、使用。卢宠茂介绍,去年港大深圳医院已经拟好了一份清单,包括35种药品,还有医疗设备、耗材,不过药品清单是动态变化的,最初定的35种药品,目前已经有几种药品通过国家药监局注册,在内地已经可以使用。
卢宠茂希望,在放宽国际新药准入方面,要做到病人使用和流程上的平衡,不要病人需要用时再去申请,但也要做到药品不随意滥用,应该在定点医院使用,做好病人使用记录,把不良事件反馈好。
不照搬香港,建立新的专科医生培训模式
40条提到,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
1970年就已开始探索及推行专科医师培训,沉淀了丰富的经验,并于1993年正式成立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与香港医院管理局、香港医务委员会并列为香港医疗体系三大法定机构,负责专科医师培训、考核及审查等事务。经过近27年的发展,香港医学专科学院所培训出来的专科医生已获得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2018年初,深圳市卫生健康委、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共同签署了《深港专科医师培训合作备忘录》,依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建立”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借鉴香港医专的模式和经验,并与内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培训专科医师,探索制定包括资格准入、培训大纲与细则、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培训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且获国内认可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2019年7月,“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在医院挂牌,深港两地在联合培养医学人才方面迈上新台阶。同时推广国际化全科医师培训,2019年7月,“广东省全科医生师资培训中心”在医院挂牌,建设国际化模拟医学教育和技能培训中心。
卢宠茂希望,利用香港在专科医生的培训的优势,帮助内地建立专科医培训制度。但做好这项工作,并非是把香港整套培训方案拿过来,而是要根据内地的实际情况配合落地,目前内地的住院医师培训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要利用深港合作,把香港医生培训技术与内地住院医师培训接轨。
“比如说香港专科医生培训全部是英语,这在内地不合适,也不需要,我们要做到有中国的特色,但是得到国际认可。”卢宠茂说,内地和香港的融合非常重要,“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有15个专科,目前急诊、肿瘤等几个专科融合的比较快,到明年时可以真正为第一批专科医生开展四年的标准化培训。培训的整个过程、力度、理念、方案、考试等,需要国际专家做评审。
卢宠茂认为,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以港大深圳医院的管理来说,医院的管理并不是完全把香港那套搬过来,而是深港融合的一个产品,将两地的优点融合,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所以香港专科医生培训,其实也是一样,不是把香港拿过来就算,而是利用平台,建立新的专科医生培训模式。
希望推动国内三甲医院评审走向国际
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这是40条提出的要求。
港大深圳医院是国内首家同时获得三甲以及澳大利亚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全机构认证的综合性公立医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对于大湾区乃至全国医疗机构来说,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把三甲评审推向世界;让内地了解等多元化的评审体系。
“美国JCI,澳大利亚ACHS,国内三甲评审,内地很多医院希望拿到国际认证,这样国际医疗保险才愿意付费,一些国际病人才有信心。”卢宠茂说,其实他个人认为国内三甲医院评审比ACHS认证更好,但国际方面不了解国内的三甲医院评审,希望港大深圳医院能够作为一个桥梁,在内地建立一个得到国际认可的医院评审,未来湾区医院才能够一体化。
卢宠茂认为,国内医院评审得到国际认可后,也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去评审其他国家的医院,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目前深圳成立了国际化的医院评审研究中心,把国际医院评审的标准跟国内医院评审标准去对比、融合,希望能建立好一套得到国际认可的一套医院评审标准。
“我们差不多每周都在开会研究,已经请了几个在国际医院评审标准有经验的香港专家,以及内地医院评审专家,希望把国际与国内的融合。”卢宠茂说,国际上有个ISQUA机构,相当于国际医疗评审的“联合国”,而中国要做的就是要加入这个“联合国”,这样国内医院的评审就得到国际认可。
卢宠茂表示,医院评审、医学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是国家交给深圳的重任,这不单是深圳的医疗服务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在医疗国家化的发展,港大深圳医院希望尽力去推动达成这个任务。
跨境医疗壁垒打通
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才能实现
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是深圳接下来的任务。卢宠茂说,港澳和内地的在医疗制度方面很多是不通的,从这次疫情可以看出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要实现,不能单靠交通。
“医疗不能单靠交通,不是说我住在深圳,有病就跑回香港,医疗要一体化。”卢宠茂介绍,此次疫情,香港医管局委托港大深圳医院为一些不能回香港复诊的跨境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但真正做好跨境医疗,还需要很多问题要处理,真正做到融合,需要信息的流动。比如说,在深圳看不到香港的病例,用不到香港的一些药品。只有把这些壁垒都打通,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才能实现。
国家政策出台,实际落地需要多部门的合作。跨境医疗关系到发改委、药监局、海关等多部门,在采购、运输等方面都需要配合。“改革确实是不容易的,但是我有信心,这也是为什么国家选择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40年前深圳成为特区,40年过去,深圳不仅经济要发展,还有很多其他方面要达到更高层次,更高标准。”卢宠茂说,“作为一个香港人,我觉得深圳好,香港一定好。国家重视深圳,其实是为整个湾区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这也是香港的机会,香港在这方面只要跟深圳一起配合,能够做到共赢。”
采写:南都记者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