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南方日报见习记者王涵琦摄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外马路上,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和侨批文物馆两座老建筑隔街相望。这两个展馆,浓缩展示了汕头开埠以来的城市发展和人文历史。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和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

记者走访发现,连日来,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和侨批文物馆的热度迅速升高,前来学习参观的党员群众热情空前。一段段史料揭示的民族复兴历史脉动,一封封侨批背后的奋斗经历和感人故事,无不让人们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展现从被动开埠、主动开放到全面开放历程

十月的阳光下,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大楼静静地伫立于开埠区,崭新的墙体、哑红的格窗,掩不住厚实的历史感。这座欧陆建筑风格的大楼,前身曾是民国时期的台湾银行、报馆旧址,建国后作为汕头西医院、报社、法院等机构的办公地点,它见证了汕头开埠的历程。

走进陈列馆,映入眼帘的是巨型陶瓷壁画“开埠岁月”,壁画高4.8米、宽4.2米,以白描形式系统展示了开埠150年间汕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演变。汕头开埠的缘由以及开埠后的标志性建筑都浓缩在这幅巨型陶瓷壁画之中。

馆长张如强介绍,陈列馆的汕头城市历史展览主要分汕头开埠前后、城市发展建设、特区开办40周年三部分。正值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最近接待的单位参观团众多,10天来观展人数已超2000人。

陈列馆厚重的历史气息,令人感慨万千。讲解员黄少彦从“澄海县疆域水陆分界图”起始引入,讲解汕头城市发展史。从“海丝源头”到“漂洋过番”,透过开埠文化陈列馆的史料,可以看出当年的开埠是国之耻辱、被迫而为。

此后,外国资本、洋行及洋工厂大量涌入,进出口贸易经济发展快速,至今仍是汕头经济的重要产业。汕头逐步成为广东最重要的商业贸易城市之一,成就一段“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繁荣。随着开埠,那些走出去创业的潮汕人,回到故土办厂开店,于是就有了汕头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等繁华的商业街区。

“汕头虽然是被动开埠的,但是经济特区建立后,汕头主动开放,如今到新时代更是全面开放。汕头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的。”黄少彦说。

开发前的龙湖工业区景观、特区管委会召开动员会、特区三次扩围区划调整……在三楼展厅,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个个图表数据,讲述了从1.6平方公里起步、在荒沙丘之上开启的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发展之路。

40年沧海桑田,汕头日新月异。陈列馆展示的四幅彩色图表,直观反映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汕头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数据显示,2019年汕头GDP是1980年的96.7倍,年均增长12.4%;2019年汕头人均GDP是1980年的50.3倍,年均增长10.6%。

侨批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和华侨创业史

汕头既是“百载商埠”,也是重要侨乡。大批潮汕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素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他们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赡养父母妻儿及家族中人。一封侨批,夹带几许银元,漂洋过海,辗转而至,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勾连着海外潮汕侨胞的浓浓乡情。

坐落于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对面的侨批文物馆,由原中国银行汕头分行旧址改建而成,是全国首家侨批收藏机构。侨批文物馆内收藏的12万余封侨批,内容包罗万象,大到日寇侵华、海外局势,小到家乡善事、日常琐碎,记录着潮汕人的点滴生活、奋斗历程、社会变迁。

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指出,侨批产生是在特定背景下一种独特的华侨文化。汕头从开埠前后,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华侨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参与者,侨批自然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举世仅有的以纸质记载情事的侨批,其流转方式、涉及地域、介入层面,都无不与世界各国的民生、文化、经济、交通、金融、邮政,以至政治领域交融生辉,积淀丰厚,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以及广大侨胞对侨居国和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见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献价值。

2013年6月,“侨批档案”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南方日报记者辛均庆

见习记者王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