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鲁中网11月4日讯(记者 徐新哲 通讯员 闫盛霆 仇慧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城工作、生活,但是也有这么一部分年轻人,宁愿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一个劲儿的扎根农村,1986年出生的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河东村女大学生张锦超就是其中之一。日前,她刚刚捧回了“山东省乡村好青年”荣誉称号。

2006年,张锦超从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优厚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河东村创业,先后任淄博河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淄博锦川河富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淄博市富硒石榴研究院院长。从2013年7月开始,她和父亲张汉修流转村里黛青山废弃荒山矿坑1000亩,7年多时间投资7000多万元,修复矿坑,植树造绿,发展以软籽石榴为主的特色种植,使昔日的荒山废坑变成了“花果山”。她本人先后荣获2020年“淄博市级村村好青年”、“2019年淄川区级村村好青年”、“淄川区青年五四奖章”等多个荣誉称号。

深秋,错落有致的砂石路旁,楸树、黑松、水杉绿意盎然,一口口池塘碧波荡漾,红彤彤的软籽石榴憨态可掬挂满枝头,果实饱满的桃子、猕猴桃等待采摘……如今的黛青山,俨然是一座瓜果飘香、生机盎然的百果园。看着眼前的青山碧水、满园硕果,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多年以前这座山头的模样。

黛青山由于多年石灰石矿山开采造成山体破碎,土石裸露,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不长庄稼,衰草连天,逐渐成为一座满目疮痍、无人问津的荒山。张锦超决心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让废坑荒山“变绿生金”。

2013年7月,张锦超怀揣着激情和梦想,与父亲张汉修一起,流转淄川区罗村镇河东村1000余亩废弃矿坑荒山,实施“矿坑变良田”生态农业修复工程。要将荒山修复好,对于从未干过农活的张锦超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她从最基础的学起,从门外汉变成了专业人员。7年垦荒700余亩,硬化道路1100平方米,植树造林200余亩,建鱼塘藕池7个,建蓄水坝蓄水2万立方,依托发展观光农业,直接安置农民工100余人,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高效生产、科技示范、旅游观光综合基地。以富硒农业综合开发为目标,以发展富硒石榴产业为主题,发展苗木繁育、种植、经营和初加工以及农副产品采摘、观光等。张锦超奋勇拼搏,创建国内首个品种齐全的富硒软籽石榴博览园,打造山东第一家集研发、育种、生产、销售的富硒软籽石榴产业化基地。同时大力发展富硒软籽石榴产业,带动周边村庄农民致富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黛青山富硒生态园先后被授予“中国优质石榴基地”、“ 山东省示范推广基地”、“山东省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示范基地”、“山东省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注册的“罗成湖”富硒软籽石榴2017年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2018年在中国第八次全国优质石榴评奖中荣获金奖,在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荣获金奖。

深秋,在黛青山的软籽石榴大棚内,笔者好不容易“逮”住了忙碌的张锦超。平底鞋、牛仔裤、T恤,张锦超朴实又热情的打招呼。“目前我们的富硒软籽石榴示范基地,仅软籽石榴品种就有30多种,从9月中旬陆续上市,还有桃、杏、猕猴桃等水果。今年雨水充足,软籽石榴年产量达到20万公斤,预定火爆。”张锦超创新意识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产品销售,创办了淄博市富硒农产品销售中心和电商平台,依托抖音、微信等推销,年均销售额上千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锦超致富不忘乡亲,依托富硒软籽石榴产业,采用固定收益模式,带动罗村镇22个村贫困户102户151人实现增收。

“现在我们正投资800多万元建设3000平方米的富硒科研楼,下一步计划建设100亩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区,以现有基地为中心,向周围辐射5000亩的范围,让周边的老百姓都加入进来,大力发展林果经济,以种植软籽石榴为主导,辅以油杏、蜜桃、山楂等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打造田园综合体观光区,带动乡邻共同致富。”对于未来,张锦超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