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阳城里探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淄川“高新”数据翻番 高新技术产业的数字之变
山东重山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进行产品研发。
淄川区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获得淄博市第一届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荣誉证书。
依资源而兴的淄川做着时代抉择。煤炭资源枯竭,石灰石矿山因环保、安全生产问题面临关停……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这些都是淄川曾遇到的艰难困局。困局之下,高新技术产业在淄川异军突起,这座老工业城市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破局”之光。再没有比科技创新更好的发展手段了。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翻番,到企业获得研究开发财政补助金的提高,再到企业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的上涨。数据变化的背后,不仅是一个个喜人成果的取得,更是淄川区挥动高新技术翅膀,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秘诀”。
从20家到63家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长
“非常幸运能够在淄博市第一届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中获奖,通过与众多对手企业的‘较量’,不仅让我在个人创业和企业创新方面收获颇丰,也深切体会到了淄川区对高新技术的重视。”
11月20日,在得知获得淄博市第一届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创业企业类优胜奖的消息后,企业家丁建武喜不自胜。此次比赛,能够在众多优秀企业中脱颖而出,更笃定了他在淄川区继续创业的决心。
这几年,像丁建武一样,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在淄川区安家落户。
“2020年度淄川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达到63家,2019年度是46家,2018年度为30家,而2017年度仅20家。”
淄川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洪新坦言,成倍增长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成倍地催发出淄川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信心。淄川区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在创业、创新中脱胎换骨,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落地转化中再沐荣光。
在山东省上下聚力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国家综合试验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趋势下,淄川区作为一座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始终以“改革谋出路、靠实干求新生”。
在不断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人才的重视过程中,淄川区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让这座资源枯竭的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逆袭而上。
“2018年度淄川区仅有6家企业获得了山东省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240.04万元,2019年度有42家企业获得补助资金1033.88万元,而2020年度有75家企业拟申报2257.31万元补助资金。”
在提到资金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创新的支持作用时,汪洪新表示,只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才能更好地激发淄川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活力。
除却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淄川区还构建了“3+3+3”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围绕“苗圃——孵化器——加速器”3个阶段,每个阶段3年左右的时间,聚合平台、人才、金融、服务等要素资源,营造良好的生态体系。
“以此实现对创新、创业、创造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和扶持,引导支持各类创新团队和企业快速成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汪洪新说。
13年请来3600名专家教授
“5年前,我受淄川区委、区政府的邀请,通过‘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与重山集团展开新材料产业的合作,进行半导体材料、新型高能量密度电池等六大板块的研发生产工作。”11月21日,山东重山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总监方治文,在谈到与淄川结缘的经历时感慨万千。
在方治文看来,从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研究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到企业技术负责人,工作、身份的不断叠加,不仅是作为科研人员积极助力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积极承担地区科技创新发展责任的象征。
2008年,淄川区委、区政府面对资源枯竭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发展困境,以破解区域创新发展瓶颈为突破口,实施了“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创新人才智力引进使用模式,开启了淄川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大幕。
2012年和2016年又相继启动“百家企业院校行”和“百名博士企业行”活动,形成了具有淄川特色的“三百三行”活动。
“三百三行”系列活动举办至今,已构建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再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为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目前,研发工作已经到了终试阶段,特别是功能氟碳材料科研成果正在转化落地,它的延伸产品锂氟化碳电池也将实现产业化。”
方治文透露,预计2021年10月前,项目一期年产100万支高比能锂氟化碳电池的生产线将会投产,这将是国内首条氟碳材料产业化生产线,未来将带动国内的氟碳行业快速发展。
“‘三百三行’系列活动在不断实践中促进了本地企业的思想转变,他们越来越重视科技人才,学会了有问题第一时间找专家,形成了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汪洪新介绍说,“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迄今已走过了13个年头,有3600多名专家教授走进淄川,1200多项科技成果在当地生根开花,160多家研发平台建成启用,为淄川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同时,淄川区还通过选派高校“科技副总”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挂职,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平台建设等工作,切实推动企业与学校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以兼职方式柔性引进科技人才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整体提升了企业的科研实力。
老工业基地孕育澎湃新动力
随着科技创新工作的日趋增强,以科技转型为引领,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淄川区已经取得了不小的发展成果。根据淄川区科学技术局提供的数据,2019年度淄川区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为10.04亿元,2020年度截至目前已达到18.5亿元。
“如淄博重山思沃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处理危险废物经营资质的企业,在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中,不断提升着危废处置技术水平。再如淄博祥龙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更专注于矿业生产安全预控软硬件、辅助设备、智能输配电控制设备技术的开发与服务,为保障矿业安全竭尽全力。”在接受专访时,汪洪新对近几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甚是欣慰,对成果显著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如数家珍。
特别是2020年以来,更是涌现出了淄博重山思沃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淄博祥龙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增长率超30%的典型企业。这些企业拥有独立研发平台,研发能力持续强劲,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在获得良好效益的同时,也为淄川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摸着石头过河,淄川区在不断探索中,摸索出了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为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在引进高端智力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引进高新项目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于引进战略合作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产学研平台的发展,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矿山安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汪洪新对淄川区的未来信心十足,“2019年度全区人才工作先进集体”“2020年度山东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一枚枚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有关的“勋章”显得格外耀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未来,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为淄川区的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汪洪新说。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执着与坚持,才换来了淄川区产学研合作交流的生机勃勃局面,换来了淄川区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繁荣当下。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姜涛 见习记者 孙良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