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广东交通蓝图:2022年底实现港深、广佛、澳珠1小时交通圈
现在,鸟瞰广东大地,一座座大桥跨越江河湖海、深山沟河,天堑变通途。
“想要富、先修路”的广东人,创造出交通行业令人瞩目的系列“第一”。
如今,中国建设“交通强国”号角吹响,广东这位“尖兵”将如何一路高歌,在“十四五”的大棋盘中布局落子?
日前,《交通强国建设广东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为广东在交通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描绘了施工图。
除了越来越长的通车里程,越织越密的交通网络,《方案》更突出未来广东交通发展的综合性、协调性和智能化,以新发展理念筑起广东交通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山东的路,广东的桥。”谈起广东交通,桥梁的建设可谓世界瞩目。
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一大批“超级工程”的建设和建成,将世界的目光引向了这片南海之滨。
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片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亟需海陆空联动的综合交通供给。
“广东的桥”并非“一支独大”。《方案》对公路、轨道交通、航运和港口等进行了综合“排布”。计划到2022年底,形成大湾区“12312”交通圈,大湾区内实现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为核心的1小时交通圈,大湾区至粤东粤西粤北各市陆路2小时通达,至周边省会城市陆路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湾区发展水平。
今年以来,广东不断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基本建成布局完善、衔接高效、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目前,南沙大桥等跨珠江口通道已建成通车,以广州为中心2小时通达珠三角各市和港澳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预计至2019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500公里,核心区密度约8.2公里/百平方公里;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500万标准箱,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以口岸为节点,多方式、多通道的跨界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港珠澳大桥与黄茅海跨海通道路线图
在港航工程建设方面,广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濛里枢纽二线、白石窑枢纽二线、飞来峡枢纽二三线和清远枢纽二线船闸已投入试运行,千吨级船舶可以直抵韶关;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等36项续建项目顺利推进;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开港试运行;珠海港高栏港区黄茅海5万吨航道工程、汕头港广澳港区二期工程、汕头港广澳港区防波堤工程等15项工程已完工。深圳港、广州港分别位列全球十大集装箱港第4、第5位,2019年大湾区内地港口群货物吞吐量预计达15.2亿吨,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341条,大湾区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服务支撑能力日益增强。
路越建越多,关键还是要人走得顺。
推动广东交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织密网络,还要打通节点,通过加强互联互通让经济要素流动更“顺滑”。
《方案》提出,广东将重点推进高速公路改扩建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推动综合枢纽服务能力提升,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升广深港综合运输通道效能。同时,探索开展跨海交通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和中小跨径钢桥建设技术研究及应用。
这一“棋局”意图明显。从织密交通路网,到“四网融合”,广东“十四五”交通强国建设,需要的是重点突破,提质增效。
从今年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来看,“堵车”依旧是珠江东西两岸交通的痛点。即使南沙大桥极大缓解了虎门大桥的通行压力,但从数据来看,南沙大桥车流量如今已是同期虎门大桥的2.21倍,占东西两岸出行的48.37%。而在去年开通首日,这一数字是18%,通行需求增长迅速。
2019年4月2日,南沙大桥建成通车,大大缓解珠江两岸通行压力。
根据经济学家樊纲估计,到2050年,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可能会达到1.2亿-1.4亿人,占全国的10%,这与当下近7000万的人口相比还有接近一倍的增长空间。可供佐证的是,2019年末,广东全省常住人口11521.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5万人,其中超过八成涌入珠三角。
这些新流入人口,一方面将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势必会给大湾区交通带来更多压力。
此前,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处长王新介绍,从需求预测来看,预计到2035年,珠江口过江公铁客运分担率由目前的81:19逐年调整为65:35,货运全部通过公路解决。“除了在建的深中通道之外,未来至少需要增加2个以上的跨江通道,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行情况展望其他新的通道。”
如今,以珠江口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关键区域节点,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落子”,正在重塑广东互联互通格局——
南沙大桥极大缓解两岸交通压力、黄茅海大桥和深中通道加快推进、双层狮子洋通道呼之欲出,深汕西、开阳等国家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广湛高铁顺利开工……
双层设计的狮子洋通道呼之欲出
更多的跨江通道、更强大高效的交通枢纽网络,不仅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流、物流需求,也让大湾区内外的交通网络更加优化、高效。
空铁联运亦是如此。《方案》提出,完善综合交通设施配套,推动广中珠澳高铁、广河高铁等高速铁路,新白广城际、广佛城际等城际铁路,高速地铁、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引入机场。强化空铁联运,加强机场轨道专线建设,建立空铁联运信息互通机制,创新“白云机场—广州北站”一体化空铁联运模式。
在“十四五”期间,广东或将迎来这样的出行新体验: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在选择落地白云机场后,可通过高铁、城轨、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网络,实现1小时直达粤港澳大湾区任意城市,极大减少交通换乘,出行体验将更加“顺滑”。
打个形象的比喻:“落子”立体交通网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助力经济社会各项要素向“阻力”最小的方向运行,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可以看作是“十四五”交通强国建设广东“棋局”的一步关键“活”棋。
近日,广清、广州东环城际铁路开通,“轨道上的大湾区”更近了。
被誉为“21世纪第八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再一次用“基建狂魔”的身份令世界震撼。不过,如今广东的“基建狂魔”早已走在向“新基建”蝶变的路上,具备了“智慧”的内核。
现在上港珠澳大桥可要“小心”了,一不留意手机流量可能就会出现预警信号。据悉,目前港珠澳大桥上共设有24个5G基站。经初步测试,桥上5G网络平均速率达到600M/S,后期继续优化后,将逐步实现平均速率达到1000M/S的目标。
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透露,5G网络全覆盖将为大桥开展沉浸式观光游览、高清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应用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而且5G将携手北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开启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探索新阶段的同时,亦将为相同类型的“生命线工程”提供支撑。
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等已实现5G信号全覆盖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表示,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而推进交通要素资源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已成为广东交通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广东积极加快5G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等新技术行业试点应用,促进“数字交通”建设步伐。除了5G大桥、5G公交外,去年,部级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广州港“互联网+港口物流智能服务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广东省航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电子航道图实现千吨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全覆盖,应用遥测遥控技术的航标实现一级航道全覆盖。
如今,本次《方案》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是建设交通强国的核心工作。
2020年10月,开阳高速凤山互通到北惯互通路段62公里双向四车道扩建为双向八车道,正式开放通行。
不只是交通基建“智慧化”。《方案》表示,广东将力争通过1—2年时间,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有效提升,无人机在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方面初步投入应用,港珠澳大桥智能运维基本实现应急救援协同化、交通组织精准化和路政巡查无人化,建成跨海集群设施人工智能运行管理技术体系及平台。力争通过3—5年时间,设施智慧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大湾区与南沙城市片区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基于ETC、5G等技术的车路协同装备及系统研发应用效果明显,在交通安全、信息服务等方面基本实现车路协同,车联网产业链初步形成。
“由于监控数据的采集、传输、共享和利用不充分,无法为交通规划设计、战略分析与决策提供充分支撑,成为制约综合运输应急联动和交通信息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有关人员表示,除了基建方面的应用,推进全省高速公路项目5G网络覆盖和应用示范工作,建设区域路网监控数据中心,对提升全省高速公路路网协同水平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李赫袁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