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首“接单”
日前,江门市江海区江南街道江翠社区举行了一场以制止餐饮浪费为主题的社区论坛。南方日报记者余嘉敏摄
在各地大力推行反餐饮浪费行动的背景下,日前,一封长达7000字的立法“意见书”从江门市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发出,寄往全国人大常委会。
这是当地启用广东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后,向最高立法机关反馈的第一份专项立法调研报告。来自群众的一线声音坐上这趟“直通车”,为反餐饮浪费国家立法带去广东基层视角。
“第一张任务卡”
8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江门江海区人大常委会正式启用基层立法联系点,这是今年增设的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也由此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字号”立法联系点。
就在立法联系点启用后不久,一项国家专项立法紧急启动。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专班,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立法工作。
随后,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就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派出的“第一张任务卡”。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出通知,要求包括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在内的各基层立法联系点,对餐饮浪费有关问题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相关立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留给江海区的时间仅有2周。“接到任务后,我们首先考虑立法涉及哪些行业、单位和对象,然后考虑用什么方式最大限度、最广泛地听到老百姓和相关部门的意见。”江海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朱学军说。
9月初,一场围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专项立法建议征集活动在江门展开。上门收集、社区论坛、座谈会……3种形式的线下意见征集活动接连进行,听民意、聚民智的触角伸进社区、居民家中。
与此同时,线上意见征集也同步展开。江海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公众号、人大政务网站、人大代表联络群等发出意见征集通知,广泛收集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从道德约束到法律规范
9月15日,一份集合民情民智的立法调研报告提交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在这份约7000字的报告中,详细披露了当地餐饮浪费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防浪费措施上的不足,比如自助餐厅规定未食用完毕的饭菜加收费用,但大多数餐厅并未落实;部分学校、工厂、机关食堂在餐余垃圾回收处设有管理员监管或安装监控,规定剩食过多者接受处罚,但多数食堂并未执行处罚措施。
在餐厨垃圾处理环节,立法调研发现,当地仍然存在餐厨垃圾收运协议签订难、进度慢的问题。虽然辖区内共有约3000家餐饮企业,但却仅有46家单位与餐厨垃圾回收机构签订回收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也成为目前食品浪费的主要群体之一。部分学生并不习惯以清淡为主的校园餐,有些学生偏食挑食严重,喜爱零食,正餐随意应付便丢弃。
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发现,目前专项督导检查、加大宣传教育、加强餐厨垃圾处置等行动,对防止餐饮浪费现象发生起到一定作用,但依然面临立法不够健全、执法没有依据等实际困难。
如何从立法角度规范消费者的浪费行为,将制止餐饮浪费从道德约束上升为法律规范?
对此,江海区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八大类26条具体的立法建议,首要一条就是“立法应明确餐饮浪费行为的含义,何为餐饮浪费,行为主体包括哪些,浪费达到何种程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江海区外海街道经济发展办主任郭文峰认为,要抓紧明确餐饮浪费行为的定义,首先要解决“由何部门、按照何种标准、采取何种措施进行规范化执法”的问题。
对于餐饮浪费的风气,目前社会上有一定共识认为原因之一在于餐饮行业出于营利目的,通常不愿提醒消费者适度点餐,甚至在向消费者推荐菜品时故意推荐贵价菜。
为了限制餐饮行业隐形鼓励“舌尖上”的浪费,已有地方人大在立法中尝试设立禁止最低消费的条款。在此次报告中,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也建议禁止食品销售方设置最低消费标准、包房服务费等餐饮之外的费用,并且按照“半份半价,小份适价”提供不同分量的食物供顾客选择。当消费者未食用完毕时,餐饮提供者也应免费或按成本价提供环保、可降解打包盒,同时地方财政部门应给予适当补贴。
对如何抑制住餐饮业者的浪费冲动,报告也从餐饮消费末端支招,提出应根据企业规模,对餐饮业者设定厨余垃圾限额,超过限额则加收处理费并处以罚款。
江海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郭文璋认为,可以就餐人数、营业额等数据为标准设定厨余垃圾量,作为职能部门监管指标,超过定量则加收处理费用。
畅通民意“直通车”
对于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而言,第一份调研报告的提交,标志着联系点进入实质化运作阶段。
但更大的考验还在未来。
“立法是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立法联系点,就是要让最基层的声音及时反映。”在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志坚看来,作为畅通社情民意的重要反映渠道,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用意在于及时反映基层一线声音。
为了更好发挥联系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作用,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计划在城区内建立一个中心办公联络点,方便群众上门,同时做好普法宣传等职能。此外,联系点已在开发线上建议收集平台,待上线后,市民随时可以通过手机发送意见建议。
在拓宽立法信息收集渠道上,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已在省内首创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制度,大大拓展联系工作覆盖面。余志坚认为,未来仍需扩大基层人员和信息采集的覆盖面,组建相对固定专业的立法联系员或者信息员队伍,并完善配套机制。
据介绍,目前江海区辖内已有江南街道江翠社区、广东大冶摩托车技术有限公司两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络单位。余志坚表示,接下来将结合江门侨乡优势,在成熟社区、协会、涉侨单位等增加联络单位和信息采集单位,把更多、更真实、更全面的意见反馈给最高立法机关。不久前,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与江门市依法治市办已签署协议,实现平台资源共享。
南方日报记者余嘉敏骆骁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