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载阳客栈。受访者供图

潮州古城,载阳巷里的载阳客栈,几位“驴友”在院子的天井里泡起工夫茶,顿时茶香四溢。

客栈主人廖奕铭没有工夫停下脚步。百余米外的铁巷,一座三进两天井约600平方米的老宅子正在修缮。廖奕铭要把这里改造成餐饮空间,让潮州菜的“香气”传得更远。

10年前,廖奕铭在潮州古城办起了第一家清代建筑民宿客栈。如今,多家客栈茶馆经营成了品牌。上个月,载阳客栈刚在2020中国民宿产业宁波博览会上获得“最佳全国民宿品牌”。

经历过潮州文旅火热和疫情寒冬的冰火两重天,廖奕铭坚持着,也坚信着,他希望能在自己和别人的“诗与远方”上尝试更多,在追寻“精神小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从1到128▶▷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十一二月往往是潮州旅游的淡季。今年冬天有些不一样,每天约3万人涌入古城。平日里,载阳客栈有五六成的入住率,而在周末,满房是常态。

很多慕名来潮州旅游的人,第一选择便是住民宿。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廖奕铭、龙素玲夫妇却感到“有些寂寞”。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寂寞”。

载阳客栈前身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夫第”,潮州传统建筑格局“肆点金”在这里保存完好,青砖灰瓦、雕刻精巧、典雅别致。

1977年出生的廖奕铭从小在这里长大。在他的记忆里,最热闹时大家庭22口人都住在这里,后来陆陆续续搬走了。

像古城里许多空心老宅一样,这座年久失修的宅院难免破败。

“古宅有人气,才是保护它的最好方法。”廖奕铭这么想着,机遇也就来了。

10多年前,潮州对广济桥、牌坊街进行修复,意欲发展旅游业。

不想让祖宅荒废,廖奕铭决定将其改造成客栈。2009年,他斥资百万元,聘请古建专家,花了一年多时间,用古法修缮。当然,为了住客,也增加不少现代生活所必需的物件。

2011年元旦,潮州第一家清代民居客栈——载阳客栈正式开门迎客。那时候,潮州的旅游市场还不似现在这般火热。

多年之后,龙素玲依然记得,刚开张那会儿,夫妻俩都没有经营经验,客栈挂了整整一个月的白榜——没有一单客人。

做网站、开博客、开微博、搞活动……夫妻俩想尽办法推介。“潮州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廖奕铭坚持着。

凭借着潮州文化特色,载阳客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客人与主人、店长们甚至成了常年往来的朋友。“这10多年,世界上近百个国家的人都曾入住过我们客栈。”说起这话,廖奕铭颇有些自豪。

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潮州旅游市场也逐渐有了起色。到2015年,古城里的民宿客栈逐渐多了起来,有了第二家、第三家……随后,更似“雨后春笋”,直至128家。

从1到N▶▷

“疫情最终会过去的”

隔着两条巷子,与载阳客栈的静谧不同,英聚巷的载阳茶馆里,弦乐悠扬,潮曲腔长。

在经营载阳客栈的过程中,廖奕铭发现,不少外地住客对潮州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然而却鲜有合适场所可以集中、直观地欣赏。

廖奕铭因此萌生了一个想法:不如修建一座茶馆,把工夫茶、潮剧等潮州特色文化融合起来。

于是,又一次,大工程。2015年,廖奕铭请人着手将英聚巷一座废弃已久的民国骑楼进行修复改造,打造成一座富有民国风情的潮式茶馆。

“当时,没人看好。”廖奕铭说,大家觉得喝茶应该在宅院里或比较安静的地方,但他认为游客们对短时间内体验当地文化的需求量很大。

2017年春节,潮州首家集工夫茶、潮州传统曲艺表演的民国主题茶馆——载阳茶馆对外营业,一下子便成了“网红”打卡点。如今,这里已成为潮州古城游地标式的招牌景点。

在廖奕铭不断拓展自己业务的同时,古城里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精品小业态,客栈、茶馆、文创园、书店、餐饮店……

潮州文旅欣欣向荣,民宿客栈常常“一房难求”。去年,潮州实现旅游收入约398亿元,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2629万人次,均比上年增长约30%。“潮州文旅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廖奕铭如是说。

潮州手拉壶大师吴敬亮就深深感受到了文旅发展带来的生机和商机。

“2009年,很多外地游客都不知道手拉壶是什么。”彼时的吴敬亮刚在牌坊街租店做壶卖壶,一家四口挤在40平方米的店面里。

文旅春风来,游客八方至。“外地游客多,买壶的人也多。”吴敬亮的壶也越做越好,以前一把壶卖百来元,现在一把好壶能卖上万元。买车、买房、换了更大的工作室……吴敬亮家的生活水平“节节高”。

然而,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廖奕铭这些文旅从业者经历了断崖式的“寒冬”。

当时,不少民宿客栈选择关门并辞退部分员工,有的甚至要转让。廖奕铭和同事们开会商议决定,不辞退任何一名固定岗位的员工,而是选择通过人员调配,“上三分之一的班,发一半的工资”,大家共渡难关。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廖奕铭夫妇努力用各种方式加速回归正常营业。今年“五一”小长假,他们的茶馆客栈进入常态化工作模式,其名下两家客栈都住满了客人。

“疫情最终会过去的。”廖奕铭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期待铁巷的餐饮空间,能结合古宅,把潮州菜的美好传播开来。

从1到圆▶▷

“联动全球潮人”

“把祖宅修复,这个投资在我们修好的那一刻,已经算回收了。”在廖奕铭看来,让祖宅延续生命,让潮州文化传承,就是最好的投资回报。

刘涵是载阳客栈的店长。在载阳工作8年,刘涵觉得除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外,更大的收获是在这里学习了茶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学到的东西太多了”。这种精神获得感,常常让在院子里喝茶的客人心生羡慕。

她感到欣慰的是,因为文旅发展,不仅古城环境街区变漂亮了,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学习传统手工艺,加入到古城“活化”队伍之中。

从2016年底起,陈泓与朋友一口气在古城里开了3家客栈。曾在江浙一带见到老建筑被保护得很好并用于发展旅游,陈泓觉得:“家乡也有这些老建筑,古城也有底蕴,古城能发展起来,特别自豪。”

古城民宿客栈的持续火热,带动了古城民居租金一路上涨。早先老房子荒废,无人问津,如今一屋难求。

即便如此,宰辅巷一处老宅的6位业主却一致选择低价租给廖奕铭。因为廖奕铭对他们说:“我会将这些老建筑当成自己家来修缮。”

言出必践。廖奕铭请来了70多岁的顺兄等古建木工,花了300多万元,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对房屋进行为期10个月的改造。

祖宅联系着小家,潮州文化联系着大家,它是海内外潮人的精神纽带,是同心圆的圆心。“身处这个时代,身处潮州,就应该为这个同心圆做点什么。”廖奕铭说。

于是,载阳茶馆里有了侨批馆,有载阳侨文化传播中心。这里俨然成了联系华人华侨的“桥”。

身着汉服,自制潮州红桃粿,穿行在古城楼,泡工夫茶赏潮曲……去年,载阳侨文化传播中心协办了4场各为期10天的“寻根之旅”活动,马来西亚、泰国等华裔青少年感受了不一般的潮州。

“我一生中所看过最多的侨批就在载阳侨文化传播中心,我为它而激动。在家的爹娘媳妇与远在南洋谋生的游子的一线牵挂和一线希望,靠的就是侨批。”马来西亚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会长陈周平对潮州行记忆犹新。

廖奕铭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联动全球潮人。”他将这句话印在侨批馆的墙上。他说,在潮州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潮州人,我们有这个责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把我们海内外的潮文化、侨文化联系起来”。

●南方日报记者苏仕日达海军实习生陈淑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