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汽集团在互动平台透露,目前石墨烯电池研发工作在持续进行中,预计今年底此项技术将进入实车量产测试。广汽埃安将是率先使用石墨烯电池的品牌。

如果石墨烯电池量产上市,或能解决目前电动车两大核心问题:充电慢、续航焦虑。石墨烯电池最大优势在于提升快充速度,广汽集团表示,可实现8分钟充满80%电量,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200-300公里。

但广汽集团也强调,该技术最终能否实现量产仍需等待实车验证结果。另外,石墨烯电池快充技术的实现,还需解决成本、以及充电配套设施等问题。

石墨烯电池进入实车量产测试

2014年,广汽集团启动石墨烯技术研发;到2019年11月,正式对外公布基于三维结构石墨烯(3DG)材料的“超级快充电池”;2020年底,石墨烯电池量产研发工作进入实车量产测试阶段。

据广汽集团介绍,其石墨烯电池研发工作具体原理是将三维结构石墨烯作为添加剂添加进电池的正负极,改善电池充电性能。目前相关石墨烯技术已获得专利,覆盖石墨烯制备、超级电容器、快充电池等多个技术领域。

今年7月,广汽集团表示,其基于石墨烯的导电性和三维结构开发了一款超级快充电池,而且已从电芯、模组、搭载整车多个层面初步验证石墨烯技术。

埃安品牌将率先搭载石墨烯电池技术。广汽埃安对财经网汽车表示,目前搭载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技术的AION车型已经进入量产车型的标定测试阶段,近期会做相关量产搭载信息发布。

对于广汽集团而言,搭载石墨烯电池技术可提升埃安品牌的产品竞争力,并可逐步应用到传祺等自主品牌。

广汽埃安表示,搭载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技术的AION车型可以实现8分钟充至80%电量。

浙江大学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熊树生表示,如果石墨烯电池技术能实现大规模量产,或将为整个行业带来一个颠覆性的变化,可解决目前存在的充电慢和续航焦虑的问题。

招银国际研究部白毅阳认为,该技术如果大规模铺开,成本降下来的话,新能源车渗透率会有一个显著提升。

至于是否会助力新能源汽车销量反超燃油车,白毅阳表示,这需要综合多项因素,包括电池寿命、安全性,充换电配套、低温衰减、补贴以及供给端等情况,还要看主机厂对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型的规划。

降低对行业巨头的依赖

同时,广汽集团自研石墨烯电池技术,有利于其降低对头部电池企业的依赖,摆脱电池技术依赖于第三方的困境。

车企在向高端化转型过程中,新四化趋势明显。由于车企在自动驾驶、三电技术等前瞻领域尚未构建优势,联合电池企业、互联网科技公司共同打造高端电动车品牌成为选择。

不止是广汽集团,国内多家车企都与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企业存在合作关系,采用后者提供的电池解决方案。同时与华为、百度等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智能网联领域展开合作。如今年9月,广汽集团与华为加深合作,双方将全面深化智能汽车领域合作。

车企当前在自动驾驶、三电技术等领域积累不够,采取合作的方式可提升产品竞争力。但熊树生表示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出于主动权的考量还是对利益的追求,车企将会加码前瞻技术领域。

以特斯拉为例,其与松下合作的锂电池技术成本不断压低,现低至100美元/kWh,目前在业内排名第一。特斯拉还与松下合作新建一家超级电池工厂,共同研发新能源汽车电池。

但特斯拉仍在持续推进自研电池项目,其收购了电池公司Maxwell,意在提升续航降低成本。特斯拉在今年的“电池日”透露,其将在2022年自产100GWh电池。

在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已达到L2+级别,处于领先地位。其已有Autopilot辅助自动驾驶,今年10月陆续向用户推送FSD(完全自动驾驶) BETA套件。特斯拉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优势,是其区别于传统车企,销量持续向好的主要原因。

广汽集团等车企布局新四化的路径,和特斯拉如出一辙。如广汽埃安搭载有自研的ADiGO 3.0自动驾驶系统。

石墨烯电池“上路”需等待时机

广汽集团的石墨烯电池技术也即将量产测试,但其真正“上市”仍需等待时机。

熊树生表示,石墨烯电池技术即使能实现快速充电,但还需考虑充电网络系统的承受力。他称,目前电动车要充满80%,快充一般需要30分钟,慢充为6-8小时。广汽集团的石墨烯电池8分钟可充满80%,现有的充电配套设施难以满足。

广汽集团也坦承,该技术最终能否实现量产仍需等待实车验证结果。熊树生提出了五大问题,“是否已真正能实现快充?电网系统能否承受?电池可靠性和安全性如何?电池耐久性怎么样?成本可能降低?”

广汽埃安对财经网汽车表示,目前石墨烯的使用成本已经低于每克1元;其次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主要是应用了石墨烯作为添加剂,并不会对成本带来太大影响。

而且近期完成量产测试搭载后,广汽埃安和巨湾技研将根据技术及市场的成熟度,逐步开拓其在超级快充电池、超级电容器、车身轻量化、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条件成熟时还将向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包括超级快充充电配套系统等。

白毅阳表示,石墨烯电池最终的应用场景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