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约而至,明天见!”12月4日晚上10点,车子抵达吴川市人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风湿免疫科主任李天旺特意下车,用手机拍下夜色中的医院大楼,发到朋友圈。

从2015年10月起,李天旺几乎每个月都会抽出一整天的时间,回家乡湛江吴川出诊,往返50多次,坚持了5年,行程超4万公里。这样在朋友圈“打卡”,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他是在告诉吴川的病友们:“我来了。”

在他的帮扶下,今年,吴川市人民医院建成了粤西首个独立的县级风湿免疫科。而“候鸟”医生李天旺,又有了新的目的地……

每个月的“约定”

早上8点,吴川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预诊台前,挤满了老乡,许多人提前一个月就约好了李天旺的号。“候鸟”医生回乡,为他们带来解除病痛的希望。

吴川人陈海(化名)的脚就是李天旺保住的。

陈海30岁出头,痛风却有10年,看过医生,但一直没控制好。仗着年轻,他并没有当回事,痛起来就吃点消炎止痛药,痛风石蔓延全身。

2017年10月,痛风石破“皮”而出,他双脚严重感染,皮肤溃烂,一根脚趾骨都烂断了。奄奄一息中,朋友用轮椅将他推进了当地医院。

病情太棘手,救护车将他送往了省二医,专家们多次会诊,都说只有截肢才能保命。

“死就死了,我不想截肢。”陈海倔着说,他不敢想象没有双腿的生活。

“他还这么年轻。”李天旺也于心不忍。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尝试为陈海保守治疗。

当天,护士花了5个小时为陈海清洗伤口、引流。此后每天,换一次药都要几个小时。住院近3个月,在李天旺悉心治疗下,陈海慢慢能站起来了,双腿保住了。

出院后,他还不能走路,要继续治疗,但不必再跑广州。每个月到家门口的吴川市人民医院,就可以找到李天旺复查开药。

一年后,陈海已经“重生”,双足矫健,重回正常生活。

陈海是幸运的。粤西沿海小城吴川,盛产海鲜,不少人患上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病也比较常见,诊断、治疗都非常棘手。

但放眼全国,风湿免疫科的发展起步晚,基层尤其薄弱,医生奇缺,连很多地级市都没有独立的风湿科,更别说县级医院了。许多患者在奔波中无奈放弃治疗,落下残疾甚至死亡。

在出诊时,李天旺经常能听到熟悉的乡音,父老乡亲们慕名兜兜转转前来广州找到他看病。几百公里的距离,一年要跑多次,一来至少两三天,车费、住宿费都是沉重的负担。

“在吴川能看病,他们可能就会去看;要跑广州,就有一部分人不来了。”一颗“火种”就此种下。

2015年10月起,每个月他都会抽出整天周末时间回乡出诊。一般是周五下班后7点钟开车出发,抵达吴川往往已是凌晨1点多,偶尔也会坐高铁。

早8点,他已准时赶到医院。看完病人、查完房,已是下午7点多。待回到广州,往往要凌晨1点多——星期天工作也已安排得满满当当。

行程紧,但李天旺从不限号,每次预约的病人都有近百个。别人劝他不要这么累,他说,“我一个月才回来一次,如果他们等了一个月都看不上我的号,就违背了我回来的初衷。”

第一道“防线”

自从李天旺回乡出诊,不仅吴川的风湿免疫病人逐渐“回流”,周边地区的患者也都纷纷赶来。但李天旺又“折腾”开了——他要帮助吴川市人民医院建起风湿免疫专科。

这些年来,他遇到过很多像陈海这样被耽误的患者。“如果这些人早期在基层就能规范治疗,病情就不会拖到这么严重。”

不少风湿免疫疾病是疑难杂症,不少患者被误诊。他说,如果基层医生能成为“第一道防线”,识别、引流这些患者,也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

很快,许多反对的声音传来,其中不乏业内权威专家:基层病人少,没必要设立风湿科;风湿病多为疑难杂症,基层没有条件诊断;基层风湿免疫医生去哪里找……

李天旺认定的事,就会咬牙坚持。

前期摸底调研发现,这些年来,基层医院的硬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开设风湿免疫科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吴川市人民医院的支持下,风湿病基本药物种类很快配齐,CT、核磁等检查设备也已到位;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服务已经延伸到了县级,检验问题迎刃而解。

最难的是“人”。李天旺一边出诊,一边物色吴川的医生去省二医风湿免疫科进修学习。但直到2017年,才有了第一位来进修风湿科的医生谭小萍。

每次李天旺来吴川,都是谭小萍的跟班学习机会。一整天的出诊后,李天旺还带着谭小萍一起查房、示教。平时遇到把握不准的问题,她也通过微信、电话,24小时随时请教李天旺。

2020年7月25日,吴川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成立。这是粤西首家独立的县级风湿免疫专科。当红布揭下的一刻,李天旺眼眶有些湿润。

他想起了5年前的10月4日,那天,是他第一次回乡出诊。

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他看了80多个病人。送走最后一个患者,他伸着懒腰舒展身体走出医院大门,才发现门诊楼的玻璃碎了一地,街上的大树、电线杆横七竖八倒在地上,交通也已经中断。

原来,当天17级台风“彩虹”横扫了整个湛江,埋头看病的他却浑然不觉。

“这么大的台风,这些病人都如约而来,一个都没走,一直在等我。”李天旺深受触动,家乡人民太需要能看好风湿病的医生了,“有医生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台风来了也吹不走。”

“我的家乡一天比一天好”

11月6日中午,在出诊间隙,李天旺回到吴川市吴阳镇南门村,看看自己出生的老房子。一边走,一边感叹:“家乡的变化特别大,以前很多人住在泥草房,现在基本上都是小楼房了。”

童年记忆,大多与贫穷相关。小时候,因为误会他弄丢了一毛钱,妈妈把他打了个半死——那是一家9口人一整天的菜钱。他的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饥饿而营养不良,分别在6岁和3岁时夭折。

饭都吃不饱,健康就更难保障,很多人生病能拖则拖。高三时,父亲患上癌症。填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医学。在同学录上,他写下了要尽自己所能来改变家乡的誓言。

让他备感欣慰的是,回乡路上,他并不孤独。

走进吴川市人民医院,随处可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等省城高水平医院帮扶专家的海报。

“我们这里就像一个‘联合国’。”吴川市人民医院院长王琪说,这几年来,医院与广州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都建立了专科联盟及松散型医共体。

“每个专科都有大医院专家来帮扶,几乎每家大医院都向吴川派出专家,每个星期都有省里来的专家在医院坐诊。”王琪说。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高明教授每个月来两到三次,每次出诊一天,已经坚持了4年;

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于汇民教授,自吴川市人民医院2016年成立心内科就每周来一次,帮助医院创建了粤西地区首个国家标准胸痛中心;

广东省中医院骨科陈海云、牛维两位教授,中山三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杨宏志每个月来出诊一次,也已经四五年了……

在吴川就能看到省级的专家,很多病人都不往省里跑了。这几年来,医院业务量不断提升,从过去的13个病区扩展到29个病区,今年的手术量超过了1万例。

目前,投资23亿元的吴川三家县级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后,县城的医疗面貌将焕然一新。“预计一两年内,县域内住院率将达到90%的目标。”王琪说。

建起风湿免疫专科只是第一步。李天旺正计划派出科室里的年轻骨干医生来吴川驻点支援,同时选派更多吴川本地医护来省二医进修。

他还把目光投向了粤西其他县级医院。从今年10月开始,在吴川出诊后,他都连夜赶到廉江,第二天在廉江市人民医院出诊一天。

“未来我的家乡会更好,一天比一天好。”12月5日晚9点,结束了一整天的出诊,李天旺行色匆匆驾车赶往廉江。告别吴川的满城灯火,他动情地说。

南方日报记者李秀婷黄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