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卡脖子”难题!广东高校密集建设和筹建一批学院
最近,广东高校密集建设和筹建一批学院,引发普遍关注。其中,有面向芯片研发、生命科学领域开展前沿科学攻关和人才培养,也有在疫情背景下,为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近年来,广东高校不断发力创新驱动,有意识地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和基础性行业,有针对性地布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行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提供“广东高校智慧”。
产教融合:开展前沿科研攻关
12月5日,大湾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论坛上,该校为刚刚成立的微电子学院揭牌,启动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培育急需人才的序幕。
广东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建设有深厚的基础,据该院首任院长熊晓明介绍,早在2000年广东工业大学就开办“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与龙头企业组建多个产教融合特色班,联合培养集成电路领域专业人才。
高精度芯片研发作为当前科技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了实现国产替代,最终实现国产化,高校的科研力量集中发力尤其关键。熊晓明介绍,学校拥有电子制造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和教学平台,完全有能力胜任科研和人才培养任务。
集成电路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12月4日,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式成立,该院院长张明杰介绍,生命科学学院在原生物系基础上,拟建设不少于五个系所,包括生物系、免疫与微生物研究所、系统生物学系、化学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系,学院将传统的生命科学领域糅合到跨学科交叉研究系中,促进新技术开发应用。
应对疫情:为公卫应急提供支撑
今年7月,汕头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汕头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建立粤东地区首个高校公共卫生学院,不仅可以优化完善汕头大学医学学科生态系统和架构体系,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能有助于开展高水平预防医学科学研究,应对和解决粤东和广东省公共卫生重大问题。
汕头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负责人李丽萍介绍,学院正在探索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新模式,创新采取与疾控机构合作办学的模式。该模式计划前三年在校园学习理论知识,后两年在机构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真正做到“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今年以来,全国不少高校启动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广东高校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4月,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市卫健委、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签署共建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的备忘录和合作协议。
据悉,该学院将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打通传染病学、公共卫生防控及临床救治等各方面资源的契机,充分发挥三方的科研、医疗和预防救治等协同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应对公共卫生及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南方日报记者杜玮淦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