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银保监局局长裴光:以广东模式破农合机构风险“周期律”
“广东农信改制化险攻坚战”深调研·访谈
近日,南方日报推出的“广东农信改制化险攻坚战”系列深调研报道,引发各界对于农合机构改革广东模式的热烈讨论。
此轮广东农合机构改制有何特点?形成了哪些可借鉴、推广的创新经验?经过三年的改制化险,广东农合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下一步农合机构改革重点在哪?
围绕以上话题,南方日报独家专访了广东银保监局局长、博士裴光。裴光在专访中表示,广东坚定不移通过深化改革彻底化解农合机构风险、破除农合机构风险“周期律”,全面革新农合机构体制机制、提升农合机构服务“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能力,形成农合机构改革的广东模式。下一步广东银保监局将在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建设高质量农商行、探索多元方式改革、强化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农合机构改革。
谈改制目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南方日报:自2017年广东省加快组建农商行以来,到现在用了三年时间开展农信社改制工作,推行这一改革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裴光:广东于2017年9月全面启动新一轮农合机构改革,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迫切需要。
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安全的需要。农合机构风险就是广东面临的一项最重大的、最迫切的金融风险。2017年9月末,广东仍有2/3的农合机构未改制为农商行,个别机构风险一触即发,部分区域风险积聚态势凸显。
助力广东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广东92%贫困人口集中于农村地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广东县域约一半的银行网点是农合机构,有银行网点的行政村中41%仅有农合机构网点,80%以上乡镇和行政村的金融需求有赖农合机构来满足。但部分农合机构因改革不彻底、公司治理建设不到位,战略定位出现严重偏离,贷款“垒大户”,资金抽逃农村,严重削弱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力度。
促进广东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受“三农”、小微风险相对偏高和农合机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等主客观因素制约,广东农合机构进一步发挥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主力军作用掣肘明显。一方面粤东粤西粤北农合机构受制于存量不良贷款高企以及信贷能力不足,对农业农村聚集地区资金支持力度整体较弱。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三农”需求下降,涉农贷款占其各项贷款余额比例仅为18%,低于全省农合机构水平,服务“三农”大有余力。
谈改制过程:注资、注制、注智
南方日报:此轮广东农合机构改制有哪些好的做法?
裴光:以党建为统领,发挥政府科学宏观调控作用。三年来,广东省始终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强化改革主体责任,明确涉政不良贷款政府兜底偿还、涉政抵债资产政府兜底处置变现、公职人员政府兜底约谈催收“三兜底”原则,通过统筹新增债使用、专项库款临时调度、土地指标奖励等,推动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落实捐赠资产和涉政抵债资产169亿元,完成3000多宗历史遗留资产确权办证,带动资产升值40多亿元。各地市共出动公检法人员2000多人次,立案6330多件,通过约谈、函告、曝光等软性措施和拘留、逮捕、通缉等硬性措施,掀起农合机构不良贷款“清收风暴”,清收压降不良资产超600亿元。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进改革的传承与创新。本轮改革中,广东在推动农合机构单体内部改革的同时,鼓励广州、深圳等农商行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兼并收购粤东粤西粤北部分高风险农合机构,初步形成广州农商行控股一部分、深圳农商行控股一部分、省联社继续管理一部分的“三个一部分”管理上适度竞争的格局。此外,汕特联社经国务院批准,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独立进行票据发行和兑付、统一法人和改制农商行“三合一”改革,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开展注资、注制、注智,构建行稳致远的长效发展机制。农合机构虽经多轮改革,但至今仍难以跳脱每隔十多年需要外部帮扶一轮的风险“周期律”,根本原因就在于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本轮改革中,广东把全面转换农合机构机制体制作为重中之重。一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投入资金近250亿元,带动其他投资者投入资金超130亿元,帮助改制机构夯实资本、化解财务包袱。二是健全公司治理帮助改制机构清退问题股东,规范“三会一层”。三是强化坚守定位内生机制,制定支农支小发展规划,加大信息科技和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四是注智促注制,向改制机构派驻管理团队共247人、高管33人,同步注入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经验技术,帮助改制机构真正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以经得起历史检验为准绳,强化监管引领和严格把关。广东银保监局始终牢牢把控改革定位取向,加强政策解读和质量审核,通过风险化解“五方把关”、股东资质“四必排查”等措施,夯实资产分类,守住不良资产处置真实、股东资质和入股资金来源合规、地方政府扶持措施真实有效的“三条底线”,确保改革真实洁净。全面推动实施高管轮岗、员工履职回避和高管履职评价制度,强化高管履职监督问责。对信贷业务和资金业务风险实施系统和制度“硬控制”,从严整治信贷违规大额投放关联客户和股东乱象。同时,规范农商行公司章程,从事前准入审查、事后持续监管等方面堵漏洞、补短板,以监管的有效性促进内控机制的有效性。
谈改革成果:发生五大显著变化
南方日报:从农信社到农商行,广东农合机构改革后有哪些新变化?
裴光:广东农合机构改革后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产权改革全面完成。完成60多家农信社改制,清退问题股东7902户、不合格资本22.79亿元,全面完成农商行股权集中托管、整体确权比例超90%。
整体风险有效化解。累计化解农合机构风险包袱超过900亿元、补充资本超过150亿元。改制机构资本总额较改革前增长23%,不良贷款率下降7个多百分点,拨备覆盖率提升27个百分点,主要监管指标由落后于全国跃升为全面优于全国农合机构平均水平。
追责问责全面落实。三年多来推动农合机构内部追究不良贷款责任人超2万人,其中高管784人,处罚金额合计4571万元;监管部门取消18人5年至终身银行业从业和高管任职资格。累计完成110名任职6年以上高管轮岗交流和3648人次履职回避,通过高管履职评价推动29名称职以下人员调整优化。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合机构存贷比由60%提升至65%,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农户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分别比改革前增长20%、30%、60%和219%。
营商环境有力改善。通过打击逃废债、加强政策宣传和正面引导,有效震慑失信人员,减少失信行为,改良了信用环境。
谈广东模式:创新经验可全国推广
南方日报:过去两年,广东改制农商行数量相当于过去10年完成总家数的两倍。广东农合改制有何特点,形成了哪些可借鉴、推广的创新经验?
裴光:三年来,广东坚定不移通过深化改革彻底化解农合机构风险、破除农合机构风险“周期律”,全面革新农合机构体制机制、提升农合机构服务“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能力,形成农合机构改革的广东模式。
一是高位推动。改革过程中,银保监会、广东省相关负责人对重要决策、重要问题、重要环节、重要任务高度重视,省直相关部门、监管机构、地市党委政府和农合机构以上率下、压实责任,以敢于担当、善打硬战的精神带动干部善作善成。各地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是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改革化险任务的保障。
二是斗争精神。农合机构改革涉及问题股东清理、不良贷款清收、捐赠资产变现、不良分子追责问责四块“硬骨头”。啃下“硬骨头”必须发扬斗争精神。三年来,广东“确产权”“缩股份”“打内鬼”“捉老赖”“新官继续理旧账”,有效压实了原股东责任,有序解决了困扰十多年的涉政捐赠资产变现和网点确权办证问题,有力打击了恶意逃废债和内外勾结作案行为。
三是因地制宜。广东农合机构改革面临历史包袱重、资金缺口大、涉众影响范围广“三座大山”。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社一策,创新老股东承担损失、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捐赠资产处置变现的方式和渠道。同时,结合实际,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制定“自主改制、合并改制、战投改制”三条路径,分类推动改制化险工作。
四是专业引领。监管部门发挥靠前辅导、政策参谋、审核把关的积极作用。在启动改革时,帮助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工作方案。在推进工作中,坚持把政策法规要求弄清楚、把机构情况弄清楚、把矛盾困难问题弄清楚、把解决矛盾困难问题的责任方弄清楚等“四个弄清楚”的工作要求。在改革遇到困难时,主动请示,积极服务,一线指导,破解难题,以市场化手段创造性解决改革“堵点”。在质量把控中,挂图作战、优化流程、强化把关,确保有实效。
谈改革方向:解除优质农商行发展制约
南方日报:以中小银行和农信社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类银行保险机构改革,是今年银保监会明确的改革方向之一。下一步广东农合机构改革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广东银保监局在此方面有何部署?
裴光:广东农合机构最为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基本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但受外部形势及农村金融固有体制机制等情况的影响,全省农合机构发展仍处于巩固成果、负重爬坡的关键阶段,必须继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继续坚持定位不变,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不断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
继续坚持县域法人总体稳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商行。保持县域法人农合机构数量总体稳定不动摇,建立完善适合中小法人特点、坚守支农支小定位的治理机制,彻底解决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两个老问题。慎终如始推进发展战略、资本制度、选人用人、激励约束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推动科技赋能,彻底破解农合机构风险“周期律”。
继续探索适度多元方式改革,培育有序高效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探索省联社改革模式,完善省联社定位和改革后对基层农合机构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解除管理体制机制对优质农商行发展的制约,形成适度管理竞争的农合机构市场体系。
强化农合机构监管,巩固改革化险工作成果。坚持分类监管,支持工业发达地区农合机构以小微企业和城镇社区居民为突破口,走出一条工业化地区农合机构发展新路。突出监管重点,全面加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防控力度,充分利用当前政策机遇做实资产、增厚拨备、处置不良,严防影子银行死灰复燃,及时遏制过度冒险的市场行为,坚决守住风险底线。
继续加强党的领导,为农合机构深化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将农合机构深化改革发展创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严抓实,严厉打击农村金融领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推动农合机构真正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南方日报记者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