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出版广州小北路影集的美国摄影师:中国的活力很吸引人
编者按: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2020年,中国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了弥足珍贵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世界也看到了神州大地自信自强、充满韧劲的景象。即日起,我们开设“老外讲中国故事”专题,展现那些多年来在不同地域、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的国际友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第二期,我们介绍的是二十余年前便来到中国,用镜头真实记录包括广州在内的中国城市变迁与经济腾飞印记的美籍摄影师DanielTraub。
“对我来说,摄影不仅仅是记录,它更引领我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真实的中国。”近日,DanielTraub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最早一批关注中国的外国摄影师之一,DanielTraub用镜头记录下了二十多年以来包括广州在内的中国城市变迁与经济腾飞的印记,并将他拍摄、收集的照片汇集成《中国景》《小北路》等摄影集在海外出版和展览。近日,他的摄影展也来到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今年49岁的DanielTraub出生于美国费城,是中美混血儿,他的母亲来自中国贵州。受母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在中国文化的浸润下长大。1998年,为探寻自己与中国的联系,27岁的DanielTraub只身来到中国,用10年时间,走遍了中国大大小小超50多个城市,用镜头记录真实的中国。自2007年返美定居后,他仍定期到访中国,一路见证着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近日,南都记者对话美籍摄影师DanielTraub,他首先盛赞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出色表现。他认为,中国数十年来的发展速度惊人,每次到访都能带给他无穷惊喜。“可以说,中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感受不到的活力。那是一种乐观的、极具前瞻性的能量,它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鼓舞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
美籍摄影师DanielTraub。
“中国发展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活力”
南都: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和了解中国的?
DanielTraub:我的母亲是中国人,她出生于贵州,身上有着纯正的中国印记,在她的影响下,我从小是听着孙悟空的故事,吃着中国菜长大的。我很早就意识到,我身上有一半的血脉来自中国。
1981年,我和母亲一起来中国旅游,那年我10岁,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虽然我从小在美国长大,但丝毫不对中国的环境感到陌生,相反,看着一张张素昧平生的中国面孔,我觉得异常亲切。
南都:你曾在中国长居,是什么促使你从美国来到中国生活?
DanielTraub:那是1998年的秋天,我27岁,刚刚硕士毕业。那时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没有组建家庭的压力,正是出去闯一番事业的时候。当时我还有很多设想,欧洲、中东、亚洲都在我的选择列表里。但我始终觉得,中国有什么东西在冥冥之中牵引着我,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来到中国,那是某种意义上的“寻根”之旅,我想亲自去探寻我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之间的联系。
我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中国,所以我带着相机走访了一座又一座城市。我没有仔细数过我究竟涉足过中国的多少个城市,我想大概有50多个吧。最初我并没有打算在中国待很久,或许三到五年,最后我一共在中国生活了十年。
南都:你在中国生活的10年里,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DanielTraub: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三个十年,千禧之交的中国正经历经济的腾飞,与之并行的是城市的高速扩张。我见证了一批国际化大都市拔地而起,纵横贯通的高速铁路网络将各个城市串联在一起,与此同时,核心城市的边界向四周快速蔓延,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许多看似毫不相干,甚至完全相悖的景色冲撞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可思议又无比真实的中国景色,比如别墅区紧邻棚户区、摩天高楼脚下仍有城中村……这些是中国城市发展特有的印记。
如果用一个词去概括中国的话,我想应该是“Energy”(活力)。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老生常谈,但只要看看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有多快,就没有人能否定这个词。可以说,中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感受不到的活力。那是一种乐观的、极具前瞻性的能量,它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鼓舞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这是中国最吸引人的地方。
DanielTraub曾在中国旅居10年,见证广州等中国城市发展变迁。
“小北路的非洲人肖像印证着中非友谊”
南都:你用镜头记录了中国不少城市面貌和社区文化。
DanielTraub:对我来说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工具。我始终认为,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文化的解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对于我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置身其中,去看、去与人交谈,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文化图景。
我在中国做摄影师和制作者,参与了许多长期摄影项目,记录下了21世纪初中国城市的巨大变化。尤其在2005到2007年之间,我与多位中外摄影师合作,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等诸多城市的边缘地带,拍摄了一部名为“CHINESCAPE《中国景》”的摄影集。这是由“中国”与“风景”二词组合出来的新词汇,我们希望借此表达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空间重组的壮举。
那时候外界对中国的关注还不像今天这样高,我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填补一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了解的空缺。
南都:你的摄影集《小北路》还记录了生活在广州的非洲人。
DanielTraub:2005年前后,我曾多次往返于中国与非洲各国,期间的所见所闻让我意识到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联系正在不断增强。在卢旺达和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我看到许多中国建设者的身影,他们在非洲铺路建房,为非洲建设各种基础设施。
DanielTraub摄影集《小北路》中的作品。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开始将中国看作一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他们愿意不远万里到中国寻找机会。而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广州,当时成为许多非洲人来到中国的首选,在小北路一带甚至发展出了初具形态的非洲社群,这在中国是十分独特的。
2009年,我在小北路的人行天桥上遇到了两位中国摄影师——来自湖南的曾宪芳和来自江西的吴永福。他们长年蹲守在天桥上,以为路人拍摄肖像为生,他们的主要客户是想要给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留下纪念的非洲人。在曾宪芳和吴永福的镜头下,他们个个衣着光鲜、摆出自信的表情和动作,那是他们想要展现给非洲家人的样子。非洲人的中国“淘金梦”以人物肖像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我意识到,他们在无意间已将中非友谊关系的面貌,从个人的角度刻画了出来。
因此,从2009年开始,在超过6年的时间里,除自己探索附近街区并进行拍摄外,我还陆续从那两位“天桥摄影师”的手中,收集了超过两万五千张摄于小北路的非洲人像照。2015年,这些照片全部被收录在我的摄影集《小北路》中,并正式出版。
南都:对于中国近10年的发展,你有何评价?
DanielTraub:自2007年回到美国定居后,过去每隔几年都我会回中国一趟,每一次回到中国都像是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以这样的发展速度,我想我已经没有办法对现在的中国进行十分准确评价了。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国各方面的实力都在逐步增强。这次肆虐全球的大流行病面前,中国上下在抗击疫情中的出色表现,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子。
“各国媒体应不断更新对中国的了解”
南都:你亲眼所见的中国与西方媒体上报道的中国有什么不同?
DanielTraub:我自己也曾在新闻媒体工作,十分理解每家媒体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偏好,确实有部分西方媒体为了自身利益,在报道中国时刻意突出了一些刻板印象。
但现在的中国已然成长为当今世界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国际影响力与过去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一些旧有认识显然已经被中国今天的发展速度远远甩在后面。因此我认为世界各国媒体,都应该及时更新对中国的了解。
南都:目前你在美的生活如何?将来你还有来中国的计划吗?
DanielTraub: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持续了很久,目前仍然是很严重,我们生活都需要非常小心,防止受到感染。
我非常期待有一天能再去中国。到了现在,我仍不敢说我对中国这个国家已经有全面的了解,我想明年或者后年,等待全球疫情都平息后,我还会再去中国的,我对中国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止。
总策划:梅志清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余毅菁实习生翁安琪陈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