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与老人的的对立隔阂,在一场疫情的连锁反应中,终于慢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老人因为不会扫健康码遭拒载”事件频提热搜,撕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老人“数字鸿沟”的一个口子。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下旬,全国5G用户不断增长,累计终端连接数已超过1亿。但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我国或有近1.4亿老人使用功能机或使用智能机但不上网,在网络上呈现“沉默”状态。

年轻人已在5G的世界里飞速冲浪,许多老人却还在移动互联网世界里因为没有健康码寸步难行。5G时代的“无G”老人生存环境有多难?如何把这些在互联网时代“失联”的老人找回来?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近日对广州多个社区老人的互联网生活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发现许多老人的互联网生活遭遇的困难远不止“无码可依”。“互联网适老问题”系列报道将从软件适老问题和硬件适老问题两方面进行调查报道,敬请垂注。

.

“手机在手,一切皆有!”丰富多样的APP正挤满手机屏幕,“科技改变生活”的利好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兑现,但却正在成为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障碍。记者走访广州多个社区,对老人使用手机APP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老人使用APP主要存在三大痛点。

痛点1:不能用——看不清、听不明、记不得、说不标准

68岁的罗阿姨用的手机是孩子专门买的大屏手机,但因为患上白内障,还是看不清手机上的画面。“一般我得戴上眼镜看微信,但是感觉到了这个年纪,密密麻麻的看多了脑子都是晕的。”同样有这样的问题的老年人不在少数,63岁的张叔叔不仅眼睛看不清楚,耳朵也不是很好。“我微信都很少用,讲的时候听不见,耳朵不太好。”

我国多数老年人正在遭受白内障的折磨。数据显示,我国60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而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超过90%。而除了白内障,老花眼、溢泪症等也是老人常见,眼疾。耳疾也是常见的困扰老年人的问题,中国残联曾有一份统计显示60岁以上老人中,深受听力损失与耳病困扰的比例高达30%。

眼力和耳力的下降成为老人使用APP拦路虎,但是纵观目前较常用的APP,少有老人模式。以调查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微信来说,除了“放大字体”外,目前没有针对老人友好的设置。走在比较前列的属滴滴出行,有“关怀模式”,打开即可切换为字体放大且功能极简的版本。

除了听不清、看不明,记不得也是老人常见的问题。59岁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微信之前还会发红包的、微信支付的,但是密码忘记了,就没用过了。”罗阿姨有相似的烦恼,“有的时候模模糊糊的,写不清楚,好多字都忘记了”在用手写输入法时,常常因为记不起来怎么写,罗阿姨无法输入想输入的字。

目前的输入法除了拼音、五笔、手写,多数还带了听写等功能,尽管如此,对老人来说依旧不容易。“我们老年人普通话不标准,说不准,就老是(有提示)说‘不知道你说什么,你没说清楚。’”用听写功能,罗阿姨又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受限。

痛点2:不会用——看不懂、辨不明

如果说随着上了年纪,身体素质下降,听不清、看不明、记不得、说不标准等状况接踵出现,让老年人使用APP很难,那APP眼花缭乱的设计、层次复杂的逻辑以及穿插其中包装精美的广告则让老年人APP使用难上加难。

“老人使用健康码”问题,近日广受讨论,老年人调出健康码到底需要闯多少关?58岁的郑阿姨第一次尝试自己找健康码。在记者的指导下,首先她打开支付宝,然后她需要在首页大大小20多个模块中找到健康码。这没有难倒郑阿姨,但是找到健康码点进去后她糊涂了。健康码没有“如约出现”,而是需要点击“立即查看”,尽管字体不小,但是郑阿姨仿佛突然不认字了,不知道点哪里。在记者指导下,点击“立即查看”后,健康码依旧没有出现,郑阿姨再次糊涂了,在记者指导下点击“立即领取”后健康码才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无码老人”问题的热议,已经有地区出台专门措施,帮助老人“有码可依”。广东继在“粤省事”平台上推出“粤康码”后,再度升级健康防疫核验系统。使用该系统后,无法出示电子健康码的群体,尤其是没有智能手机,或是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群体,可直接出示居民身份证进行实时健康防疫状态核验,用于替代电子健康码,具有与电子码同等的效力。

如果说眼花缭乱的页面设计和层次复杂的跳转逻辑阻碍老人体验APP,那互联网上包装精美的广告则在误导和引诱老年人。记者在今日头条推荐页上从上往下刷了28条信息流,有3条是广告。这类广告和普通信息流无异,只在左下角用较小的文字标注出“广告”二字。记者将这28条信息给老人看,3条广告老人一条也没有识别出来,当记者告诉老年人左下角“广告”标识时,老人表示刷的过程中并没有看见。

痛点3:不想用——信心不足,信任缺失

经历过不能用、不会用后,记者发现多个老人表现出“不需要这么多功能,”“用不上这些”等抗拒APP情绪,是真的用不到或不想用吗?

罗阿姨表示不用淘宝主要是因为害怕,包括“害怕点错了”“害怕买到不合适的”“害怕不方便退货”。陈阿姨则表示:“我自己很少出门,所以感觉那么多功能用不上。”但同时陈阿姨补充表示如果有人教,是愿意学的。已经63岁的张叔叔虽也深知融入互联网的必要性,“如果有人教,还是愿意学的,否则不方便,我还是希望接触更多手机。”

可以发现,老年人所谓的“不想用”,不是对互联网的否定,更多是独立学习使用互联网的恐惧。一方面身边的年轻人没有时间或耐心教,另一方面互联网应用功能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复杂,这都让老人感到慌张,对自己和对互联网都失去信任。同时记者发现,许多“触网”很难的老人都表示“很少出去”,只有跟着儿女才出远门。方便的移动互联网到了许多老人这里仿佛成了一张网,正“画网为牢”将老人困在小区附近这块弹丸之地。

也不是所有老年人对手机都感觉头疼,67岁的马叔叔就用得很快乐。高中毕业后留在陕西农村老家做建筑的马叔叔,来广州才2年多,但已经把广州走得差不多了,“小孩子去上学了,和老婆子两人在屋里大眼瞪小眼干啥。我就搜索一下公园、景点什么的,扫个共享单车就过去了。”尽管在广州这边朋友不多,但马叔叔也不会不适应,因为他跟老乡们在抖音里、微信里保持着密切联系。“抖音上我关注了我老家的人,可以看到我们那里人的活动,有时我给他们点赞下,他们也给我评论点赞。”

另外一位接受采访的郑阿姨,今年68岁,和马叔叔年纪相当,也是从外地到广州来带小孩。但她的手机除了微信、电话基本没有其他的用处。郑阿姨平时除了带外孙女,很少出门,如果要出远门,都会托别人买票、截图健康码。“我来广州十多年了,广州话、普通话都还说不好。”虽然来广州十多年,但是郑阿姨依旧难以习惯广州的生活。

经济学上有“马太效应”一理论,反映“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现象。对于互联网,也存在“马太效应”,适应得好的人会更适应,更容易获取科技带来的成果,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反之适应得不好的人会更难适应,“数字鸿沟”会更宽,对社会的适应也会更差,而这部分人不应该被忽视和放弃。

【采写】周中雨许隽

【视频】许隽周中雨

【统筹】程鹏赵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