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家林草局将福田红树林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摄影:周红声)

南头古城微改造后吸引外籍人士参观打卡。(摄影:周红声)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深圳克服了极其罕见的艰难险阻,迎来了极其辉煌的高光时刻,汇聚了极其磅礴的奋斗伟力。

作为特区建设的规划师、城市设计的艺术家、自然资源的守护者,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先行示范的姿态,迎难而上、破浪前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担当、狠抓落实,圆满完成全年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和“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启的特殊历史节点,交出了一张分量重、成色足、质量高的时代答卷。

回顾这一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综合改革、规划引领、空间保障等领域,展示了系统重塑、整体重构的改革魄力,实现了“项目等空间”到“空间等项目”的根本转变,推动了“项目符合规定”到“规定保障项目”的重大转变,为“双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提供了坚实支撑,让深圳更有决心、信心和能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以优异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

系统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开局良好

综合改革是新时代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战略举措。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勇于担当、先行先试,在近年来实施深化土地管理制度、强区放权等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牢牢把握综合改革试点契机,着力推动改革走向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最大限度激发改革综合效能。

上下联动谋改革。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着眼空间治理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统筹国家所需、深圳所能,以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谋划了一批基础性、突破性、牵引性的改革举措,并推动纳入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成为全市承担改革任务最多的涉改单位。

2020深圳全球招商大会再次推介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营商环境。(摄影:周红声)

务实高效抓实施。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把改革落地作为首要任务,强化组织领导,细化任务分工,密切对接部省,针对涉及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的16个重大改革事项,短时间内制定了落地方案,形成改革“施工图”,跑出改革“加速度”,整体思路和工作进展得到了部、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重点攻坚见成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主动聚焦含金量高、牵引性强、深圳发展急需的改革项目,牢牢把握制度创新核心要求,集中力量攻坚突破,在建设项目用地用林用海审批机制改革、承接农转用审批权等7项改革上形成了制度性成果,其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已经市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同时,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固化了探索实践成果,依托制度创新破解搬迁难等瓶颈问题,形成了存量用地开发的“深圳方案”。

科学谋划,规划牵引作用更加凸显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前瞻谋划、主动作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突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前瞻视野、系统思维科学谋划先行示范区的空间蓝图,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努力为城市发展赋能增效。

高质量编制《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构建“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同频共振编制市区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城市评估,优化空间布局,精准配置要素,做到全域一体规划、区域协同规划、绿色生态规划、智慧科学规划,加快打造高品质的国土空间格局。目前深圳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获得部、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规划业界的广泛关注。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示的后海超级总部规划模型。(摄影:周红声)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全面落实“双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五个“率先”任务,融会贯通;从交通、生态、产业、民生等多领域谋篇布局,全面对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增强以深圳大都市圈为核心、联动周边城市的引擎功能,携手共绘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

面向2035,深圳以规划为引领,以国土空间和资源要素为保障,加快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做强做优中部都市核心区,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提升东部发展能级,重点发展信息经济、生物医药、滨海旅游和现代物流;优化西部向湾格局,重点发展海洋经济、会展经济、智能经济、临空经济;推进南部对港合作,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充分发挥香港-深圳极点带动作用;拓展北部发展腹地,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学城城市北部中心。

守护家园,城市品质魅力愈发彰显

谋划未来之城,守护城市之魂,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高度的责任意识、精品意识,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城市的生态绿脉和历史文脉,加快塑造蓝绿共生、城海交融、古今辉映的城市风貌,努力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优化塑造生态空间格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谋划构建“一脊一带十八廊”生态格局,推动实施“山海连城”行动计划,加快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大力推进森林入城、湿地融城和碧水串城,营造蓝绿为底、大城大绿、大疏大密的城市特色风貌。近日,25公里长的深圳中部郊野径和69公里长的盐田半山公园先后开放,以公园、绿道、水库等为依托,将山、林、湖、海等多种自然资源串联成了城市的生态翡翠项链。

持续提升生态空间品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保护、系统治理,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持续深化;2020年,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新增光明鹅颈水、大鹏坝光两个区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水平迈上新台阶;创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编制试点片区都市田园规划,充分发挥耕地的综合价值,确保耕地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布局更好、生态更优;全面启动“2035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统筹推进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整体保护修复。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活化保育城市历史文脉,守望城市的精神家园。制定出台了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认定公布了第一批26个历史风貌区和两批73个历史建筑名录,以“绣花”功夫推进南头古城、清平古墟等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和城中村有机更新试点,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光芒。

挺进深蓝,加速迈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金秋十月,深圳克服疫情带来的冲击,高质量举办了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得到自然资源部、广东省领导和海内外嘉宾的高度评价。本届海博会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六大板块600多家展商线上线下展示高精尖成果;19场高端论坛汇聚全球20多个国家的国际社会组织负责人、院士专家、跨国企业高管等逾1000人鹏城论道,场场爆满。创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共赢共享海洋领域国际合作,成为论坛鲜明主题,扩大了中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深圳服务“海洋强国”战略,谋划了“三步走”战略,于2020年9月发布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聚焦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与文化、海洋综合管理、全球海洋治理五大重点发展领域高质量发展,力争通过首批63个标志性、代表性、关键性项目,形成示范效应,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到2025年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城市和对外彰显“中国蓝色实力”的重要代表。

2020年9月,深圳首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绩单显示,深圳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约2600亿元,占全市GDP值约10%,成为深圳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海洋经济“四梁八柱”已经建立,海洋产业“三二一”结构更趋稳定。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率先颁布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加快组建国家深海科考中心,高水平完成海洋新城、海洋博物馆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和现代化渔港群,大力扶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深蓝讲坛》《“深”爱海洋》《深圳海洋知识竞赛》等“海洋+”文化品牌愈加深入人心,海洋事业蓬勃发展。

立足长远,“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日益提升

夯实基础才能行稳致远。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谋划推进一批事关城市发展大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为深圳打造国际一流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础底板”,努力让城市运行得更稳定、更智慧、更安全。

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底盘。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试点探索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以龙岗区为试点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评估与负债表编制,产权制度基础逐步夯实。精心编著出版的2020版《深圳市地图集》、“深圳市地名图录典志”系列丛书,在科技创新应用上开多项全国先河,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借力中国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闪耀太空,全面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深圳基础测绘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面打响信息化建设攻坚战。一年来,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信息化顶层设计框架逐步清晰,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一期)成功试运行,建立了国内首个市域级全覆盖的实景三维模型,再造一个“网络虚拟深圳”。“多规合一”平台功能全方位延展,以信息化思维系统梳理权责清单。未来3年,深圳将以业务数字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便民化为目标,打造成为全国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信息化标杆。

不动产登记涉及千家万户。2020年,深圳“一号改革工程”任务清单将不动产登记纳入其中,大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目前,“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已与18家银行达成合作,覆盖营业网点1200个。疫情期间,抵押权首次、注销登记线上办理量12.4万份,占总业务量的50%。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还联合司法、税务、民生等部门,构建了更多线上应用场景。同时,深圳还全力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时效从“论日计”到“论分计”,企业间存量房转移登记、抵押人为企业的一般抵押权首次登记等业务压缩为“30分钟”,在全国率先实现多项业务跨城跨省通办,便民利企水平不断提升。

严防严控,强力保障城市稳定安全运行

强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编制实施地质调查方案,完成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全年发布预警29次,开展治理工程111个,连续12年地质灾害“零伤亡”;牵头做好地面坍塌隐患预防工作,印发防范治理方案,完成3128公里道路地质雷达综合检测,发灾数量同比下降37%。全年累计出动9万余人次开展森林防火巡查,未发生一起较大以上森林火灾事故。

织密织牢防控“平安网”。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实行最严厉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管控措施,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多部门出动1.7万人次开展疫源监测等专项行动,严密防范野生动物疫情发生与传播。深圳海洋执法支队高频率开展“海盾”“护渔”“亮剑”等海洋专项执法行动,海洋及渔业管理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南海伏季休渔、深圳湾铁腕禁渔,山海之间呈现鱼跃鸟欢的美丽画卷。

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依托“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测绘法宣传日”“国家宪法日”等开展普法主题宣传,积极营造浓厚法治氛围,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嵌入执法工作全流程,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办理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按期答复率、满意率连续3年100%。

高质量服务发展大局:

对标世界一流擘画城市重点片区

2020年12月8日,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交出亮丽成绩单:洽谈签约项目242个,吸引投资总额超7800亿元,重点引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将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会上,继2019年整备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全球招商后,深圳再次向全世界推介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营商环境、产业发展战略等,邀约“海纳百川圳共赢”。

空间是发展之基。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始终立足高质量发展大局,深化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空间保障坚实有力。2020年深圳全年供应各类土地1239公顷,实现地价收入1396亿元。深圳还谋划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全年完成产业用地整备11平方公里,供应产业用地203公顷,完成自由电子激光、国家超级计算机深圳中心等重大科学装置选址工作,有力保障了中国中车、迈瑞生物、今日头条、小米集团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让深圳“创新之都”“总部之都”的特质愈加鲜明。

2020年,战疫情,稳经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筹协调疫情防控急需的自然资源要素,2天内高质量完成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项目选址、方案优化、地籍测绘等前期工作,确保疫情防控项目顺利开工。第一时间制定“疫情防控建设项目可先行使用土地、提高审批效率”等六大措施,对优质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应保尽保,有力支撑了企业复工生产,保障了深圳经济率先实现“V型反转”和正增长。

重点片区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引擎。2020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双区”建设大局,高水平编制完成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坪山高新区、香蜜湖片区等全市15个重点发展片区的规划设计,牵引策动一批产城融合、蓝绿交融、活力开放的城市“核心引擎”,带动全市规划意识持续提升,助推城市发展能级显著增强。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需要坚实的文化基础支撑和与之匹配的文化软实力。2020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组织深圳歌剧院建筑设计竞赛,打造世界级地标建筑。该局高度重视,高规格、高质量地组织了选址调研、城市设计、功能研究等前期工作,采用“全球邀请+公开海选”的方式遴选出20家设计机构(联合体)开展国际竞赛,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团队中有4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被媒体界评论为“神仙打架”之竞赛,目前已进入最后确定方案阶段。同时,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红树林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筑方案国际竞赛也正有序推进,竞赛活动组织汇聚全球高规格、高水准设计团队,努力在时代感、标志性、独创性方面匠心筑梦,打造更多“百年经典”,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品位,示范引领深圳未来新的文化腾飞。

教育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工程,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其他部门、专家、企业等发起“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吸引众多建筑师参与并创作了一批具有实验精神的设计方案,面对严苛的场地条件,在满足学校高容积率要求、提升教学空间品质以及回应周边高密度城市环境等层面做出了积极可贵的探索。其设计成果、组织实施过程,以及后期的持续研究与评估,对深圳高品质完成更多校园建设、对全国校园建筑的进步与革新、对政府其他公共项目的品质管控,都将是有里程碑意义的综合策划和实践探索。

多渠道保障民生“七优”:

“七优”标准赋予人民更多获得感

先行示范区民生“七有”——“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推动民生“七有”走向“七优”,深圳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足“绣花”功夫,凸显工匠精神,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高质量国土空间,让“人民的城市”赋予人民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为缓解住房供给不足压力,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根子入手、从源头发力,土地供应进一步向住房倾斜,系统性、多手段挖掘居住空间潜力,创新出台《深圳市落实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用地供应的暂行规定》,将供地渠道由4种拓宽到11种,形成了多主体、多方式、多渠道的居住用地供应模式,全年供应居住用地362公顷,较2019年翻了一番。

公共配套短板加速补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把改善民生作为一项战略工程,从规划、标准、空间、实施等全链条上综合施策,完善初级中学等公共设施标准,编制完成高中、高等院校、医疗设施等专项规划,以及一批轨道交通、市政设施规划,全年共整备民生用地4.5平方公里,供应民生用地564公顷。为缓解学位供需矛盾突出问题,深圳在短时间内完成55所高中用地选址,编制了到2025年将新建74万个基础教育学位的规划。“十四五”期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将顺应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推动土地供应向民生项目倾斜。

(来源: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作者单位: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