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百年科学城!南沙,撑下了广州的“野心”
素来低调的广州,“有力”的回击接踵而至。
广州除了向外发布备受关注的2020年经济数据,还在两会期间提出了一个小目标——建设百年科学城。
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四,如何在新时代新赛道策马驰骋?科技被广州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阅尽历史,只有北京提出打造怀柔“百年科学城”的目标。这一次,广州的“野心”,需要风头正盛的南沙撑下。
南沙科学城科创交流中心效果图。
千里之外的北京
广州谋划的百年科学城,指的正是当红的南沙科学城。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广州将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立足建设百年科学城、国际一流科学城,以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为核心区,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等领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高层次科研机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百年科学城的提法,在广州尚属首次,在国内也屈指可数。了解这个概念,要把目光转向千里之外的北京。
在怀柔科学城的开局之年,即2017年,北京市委主要领导就明确提出要打造怀柔百年科学城的目标。即科学城的发展不能简单满足十三五的工作需求,要体现科学城的战略作用,必须着眼于“十九大”确立地到2035年,甚至到2050年的目标。
在科创领域,想必怀柔科学城无人不晓。这里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直接承担着科学装置设施平台、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行等重要任务。截至目前,29个科学设施平台全部开工建设。
提出百年科学城目标不久,定位于“世界级原始创新战略高地”的北京怀柔科学城建设规划已从原41.2平方公里,调整到100.9平方公里。2019年7月底,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和“十三五”期间布局的5个大科学装置将全部在怀柔科学城启动建设。
目标为何是北京?从两地科创布局可以窥探一二。
北京打造的涵盖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三城一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
广州,正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等“一区三城”为主阵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
北京在2018年提出加紧规划研究三大科学城之间互通直达的快速联络交通,实现怀柔科学城与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之间的快速连接。广州在此次两会中进一步明确了相似的信号:规划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连接南沙科学城的快速通道。
故事有那么几分相似。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效果图。
急不可耐的广州
作为中国经济第四城的广州,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广州第一次将“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放在了2021年工作安排的首位。
回看过去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科创的分量从未如此凸显和重要。
“世界一线城市背后一定是科技支撑。”两会期间,广州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毫不避讳地对记者强调,科创对广州的重要性。
这种认识,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到了最前沿。如何利用好立足原始创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国家已经明确的是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南沙科学城在去年已被省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这也被广州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城市能级显著提高篇章的首个成就。
广州岂能不着急。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是先行启动区,南沙科学城则是联动协同发展区。
追兵同样不少。在近两个月,相继有陕西、湖北、四川、辽宁、浙江提出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这些省份拿出了西安、武汉东湖、西部(成都)科学城、沈阳、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王牌。
王桂林坦言:广州科技的短板一是重大创新平台多处于前期投资建设期,尚未对整体科技创新形成强力支撑;二是鼓励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机制有待建立、投入力度有待加强;三是引领行业、学科发展的顶级人才较少,具有高水平和国际化视野的科研队伍建设还需加强。下一步,广州就是要强强项,补短板,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百年科学城,可以视作“十四五”的先手棋。
南沙科学城总体布局。
百年变局中的时与势
“北京国家大型科研机构集聚,上海外资企业研发活跃,合肥有中科院坐镇。”广州市人大代表、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认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当要立足大湾区的产业,以科技服务产业创新。
对于百年科学城的目标,李志坚同样感到振奋。从历史角度看,科学中心的地域转移有一定的规律。早期英国重视教育,打造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率先推动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科学中心,随之法国注重科学与实验的紧密结合,在化工、原子能等领域收获颇丰,再到德国注重工程师培养,推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一体发展,使其在通讯、电子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美国通过将科技资本化、公司化,打造贝尔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抓住电子信息技术并不断推动科技革命。
“科学中心也会有一个周期,未来一百年,我们能否抓住科创优势,打造科学中心?我想这是谋划百年科学城的时与势,这也体现了广州胸怀国之大者的担当。”李志坚认为,大湾区的产业链、技术链、供应链要从“跟跑者”成为“领跑者”。“现在,我们是并跑者,比如现在广州的智能汽车和全球其他国家智能汽车技术同步并跑。”
“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产业。”李志坚认为,从未来长远竞争看,必须布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才能在科创领域抢占制高点。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效果图。
走向珠江口C位的南沙
这样的“野心”为何广州能够撑下,南沙能够撑下?
李志坚说,广州聚集了全省70%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包括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过去体制机制束缚了对于教育培养的人才和市场、产业的结合,也束缚了科研和市场需求的结合。必须把产学研用形成一个循环,在未来打造创新链。”
李志坚认为,打造新的科学城创新载体是希望能通过打造物理载体、进行机构引入的方式,让更多科研机构在机制体制上能够更加灵活有弹性,形成新型的研发创新生态。“也是一种动能的释放。”
这种动能释放,对于这座积累了千年底蕴的城市,意义更为深远。
光明科学城主要依托深圳的市场化研发机构,东莞也引入了一些科学院,但广州更齐全。可能其他引入的是中科院某一分所,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我们是把本就有的中科院很多大院大所整体性地移动过去,做的是“动能”释放的工作,实现“从有到优”。
“有二十万师生的大学城,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很可惜。”李志坚表示,大学城此前受体制机制的影响,没有充分发挥科创对产业促进的作用尤为可惜。
“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和环五山、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应该通过不断开放和改革创新,围绕珠三角制造业转型,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李志坚认为,南沙科学城就是广州开创的新赛道形成的战略布局。
珠江口C位的地理优势是广州将科学城置于南沙的重要因素。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工程师马向明希望能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格局分析。他认为,湾区正走向“圈轴联动”时代。广州深圳成为要素聚集的主要吸引点,核心城市出现要素的“圈层聚集”;创新驱动下大湾区迈入城市群合作新阶段。
“广州建设科学城为何选址南沙?”将这一问题与深圳进行了对比。“深圳将科学城选址光明而非龙岗,就是要靠近东莞松山湖,广州的这一选择同样也是基于东莞与深圳创新平台的抉择。”在马向明看来,环湾地区需要集中建设具有国际或区域性的现代化服务职能的高端平台。
李志坚赞成这一观点。“在南沙建立科学城可以和深圳、东莞地区科创中心实现产业协同的结合。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南沙自贸区的政策对接优势,更多推动技术联通。比如香港有强大的技术研究优势,我们可以通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完成和香港的合作,更好地让创新要素流动起来。”李志坚表示,广州正将平台不断推向大湾区前言,形成内外循环。
中科院大学广州学院效果图。
科学城,是一座城
撑下广州的“野心”,南沙压力不小。
最近,南沙明确提出2035年发展愿景:湾区创新灯塔、改革开放标杆、全球服务枢纽、未来城市典范。
南沙全会将“强化创新第一动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作为接下来的首要任务。这种信号在2020年便不断释放。只因为,南沙科学城太重要了。
2019年谋划建设的南沙科学城,已取得了一定进展。2020年11月,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建设启动,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科院广州分院等项目启动建设,2023年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科学城建设越深入,就越面临重重险阻、种种挑战。
人才成为了首要条件。“科学城规模很大,规模大才能集聚人才。”广州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理事长、院长李令奇认为,南沙科学城要成为国际人才集聚区,还需要有足够的产业来承接。
广州科技创新大院大所大装置有很多都在南沙科学城。这里就有原始创新的重要机构,也会带来诸多原始创新人才。这些平台迁移进来,就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南沙科学城既培养、又用到原始创新人才来执行科研产出。因为南沙科学城的定位是在创新链的上游基础研究领域,需要有较大规模的投入,由南沙科学城做承接,有助于对原始创新型人才的培育。
李志坚认为,不同于科技园、科学园,科学城更注重产城融合。
“广州科学城没有充分考虑生态、居住的教训值得反思。诸多科学家或高层次人才汇聚南沙,不仅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也可以创业,解决现在南沙人口不足、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李志坚认为,这样不仅实现产城融合,还是一种辐射带动,服务于整个大湾区甚至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比如海洋所的研究,也不仅是服务本地区,还将推动整个南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
建城,不是建园。这也是怀柔科学城的方向。
怀柔提出,全力打造新型城市形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形态更新、功能镶嵌发展,激发城市活力,力争2024年基本形成科学城城市框架。
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只是科创领域。南沙或许要考虑如何利用这座科学之城,打造一座综合城市。
怀柔的安排是:未来五年每年选派不少于150名年轻干部到“三城一区”和中心城区学习锻炼,锤炼专业能力,开阔眼界视。同时每年为有意来怀工作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双一流”高校的应届大学本科生,提供100个左右的实习岗位。“计划用3年时间,招录100名左右知名高校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服务怀柔科学城建设。”
李令奇说,在人们印象中,波士顿、旧金山等城市,国际上著名的大城市都有著名的大学;反过来著名的大学也都存在著名的城市中。这种感性认识背后一定有其关联和存在逻辑。所以南沙科学城一旦集聚了上万名高端人才后,有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科院大学广州学院,必然也会对当地的人文带来影响,会让南沙的知名度在国内国际取得大幅提升。
出品: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广州市两会全媒体报道团队
南方日报记者柳时强李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