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部旧址——惠州梅花馆: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薪火传承
红色名片
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洋各地组建了数十个华侨回乡服务团,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是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一个。1939年春,东团总团部由惠阳淡水迁至惠州,爱国民主人士张友仁将梅花馆提供给“东团”作为办公用地。
初春时节来到惠州市惠城区金带街,耳边的喧闹立刻转为静谧。走到金带街五巷7号,可以看到一幢青砖灰瓦的两层建筑,它便是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以下简称“东团”)总团部旧址——梅花馆。
梅花馆曾经的主人是爱国民主人士张友仁,日前,记者跟随其侄女张玉婵探访梅花馆,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薪火传承。
“听老人说,原先园中种了梅花,因此得名‘梅花馆’”。张玉婵告诉记者,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共党组织和党员骨干的推动下,南洋各地组建了数十个华侨回乡服务团,东团是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一个。1939年春天,东团总团部由惠阳淡水迁至惠州,叔叔张友仁便将梅花馆提供给东团作为办公用地。
华侨、港澳同胞支持和参加抗战,是广东抗战的特点和有利条件之一。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地区和广州等地先后沦陷。12月中旬,在中共东南特委主持下,召开了有南洋惠州同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和海陆丰同乡会代表参加的会议,正是在这次会上,决定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1939年1月,东团在惠阳县淡水正式成立,中共党员叶锋、刘宣分别为正、副团长。
此后,惠州华侨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爱国青年纷纷要求回国回乡参加抗日救国斗争。之后,南洋华侨又分批组织爱国青年返乡参加抗战,分别编为东团“两才队”“文森队”“吉隆坡队”等,全团发展到500多人。
惠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盛瑛介绍,东团与其他抗日救亡团体一起,在东江地区广泛开展了抗日宣传、组织抗日民众自卫武装、建立民众抗日团体、安排海外爱国青年回国参军参战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和配合了东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从小时候开始,张玉婵就听老一辈讲过不少东团的故事。她说,当年叔叔张友仁热情接待并安排东团成员到梅花馆住下,后来当国民党反动派迫害东团时,他不惧恐吓,积极营救副团长刘宣等人,并助其脱险。
在张玉婵等后人的印象中,张友仁是当地热心公益的士绅,不仅积极参与筑路修桥、兴办教育、开办实业,还热心支持海丰各地兴办新式小学,并创办海丰中学等多所学校。
“正是这些为家乡发展奔走的人士,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时期,挺身而出,毅然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盛瑛认为,梅花馆是当地爱国民主人士与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团结一致的见证与缩影。
对话
惠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盛瑛:
做好资源整合传承红色基因
日前,惠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盛瑛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根据自己长年的研究,深入讲述了梅花馆及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历史事件,并对当地应如何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言献策。
南方日报: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抗战时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盛瑛:总体来看,东团是当时海内外互相联络、团结抗战的一个缩影。东团的建立及其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首先,在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热情支持下,东团不仅在人、财、物等方面,对条件极为艰苦的华南敌后抗战起到了重要资助作用,更鼓舞了东江人民保家卫国的信心;第二,是救助伤兵和难民;第三是在海内外做广泛的抗战宣传和社会动员,动员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以及东江民众和进步抗日力量,加入到全民族抗战中来。
南方日报:如何保护好梅花馆等革命遗址遗迹,并盘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呢?
盛瑛:如何让历史故事从梅花馆内“走”出去被更多人熟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对其进行活化利用。首先梅花馆本身承载相应的历史事件,对这段历史需进行深入整理与发掘,并在此基础上,以适当方式布设陈展;其次,建议沿途修建配套附属设施,将历史事件以实物形式呈现出来。
金带街作为历史街区,当地相关部门正在进行一些设计与改造,努力令其重新“活”起来。例如进行立面改造,对街道内的功能进行修复与调整,并整治外部环境,让历史在这里回响。
南方日报:在保护革命遗址遗迹的基础上,当地如何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播呢?
盛瑛:惠州市有400多处省初审认定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首先,要做好对革命遗址遗迹的发掘与保护。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要做好对红色资源基础资料的梳理;其次,可将各类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本地其他重要历史事件相关联,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学习手记
民族气节长留人间
虽然梅花馆内已没有梅花,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成员和爱国民主人士张友仁如梅花般的民族气节仍长留人间。对小家有依恋,对大国有情怀,无论是本地爱国民主人士,还是归乡华侨,正是因为这份对国家、家乡的热爱,才能激发出团结奋战的巨大力量。
走出梅花馆所在的小巷,有一家古玩店铺,与店铺老板交谈得知,曾有游客来探访梅花馆,并向其询问具体位置。梅花馆位置所在的金带街,是当地有名的古街道,记者在走访时发现,金带街进行了整治提升,一方面改善街道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结合金带街文化进行改造,更有利于游客参观与探访街巷内的革命遗址遗迹、文物保护单位等。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刘佳荣记者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