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刚过,广东客流大军中便有一些乡民,肩挑百斤水果搭乘绿皮火车一路向北,去到邻省售卖。

他们被称作“担担军”。

“担担军”罗海燕在广西玉林市摆摊,售卖几小时前刚采摘的阳桃、番石榴。

“担担军”由来已久——1956年黎湛铁路开通运营以来,湛江廉江河唇的果农开始肩挑背驮水果,搭乘火车卖到广西。由于收获季节不同和产地差异等因素,这些水果在广西能卖更好的价钱,这类跨省区售卖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大部分“担担军”已年过半百,做得最久的有30多年。日复一日,他们穿梭于果园、绿皮火车和邻省的街巷,家反而是待得最少的地方。

而连接起12座城市的K9314次列车早已融入“担担军”们的生活,每天见的列车员“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这趟列车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这些“担担军”脱贫致富。

“担担军”有序通过安检排队检票。

近年来,随着高铁迅猛发展,停靠河唇站的列车趟数减少,“担担军”群体也开始转型,部分村民买起小货车,南下北上。

一些有生意头脑的村民,还在广西开起了水果批发店,直销村里的水果。

廉江也在各镇开展电商人才培训,鼓励果农拥抱互联网,主动为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牵线。

也许再过几年,河唇的“担担军”就能告别慢火车,搭上“互联网+”快车,将本地水果卖到更广阔的市场。

妻子前方挑担,丈夫打理果园

眼下,河唇镇上万亩的阳桃、番石榴等水果进入收获季,“担担军”开始忙碌起来。

清早5时30分,天刚蒙蒙亮,河唇镇莲塘口村的钟建顺和黄梅娟夫妇就起床了,习惯先准备好早餐,再去50米外的果园摘阳桃和番石榴。

果园里的阳桃都套着塑料袋,但是透过白色薄膜果皮的颜色仍能显现出来。果子太熟的,钟建顺直接丢在地上,把品相好的放在箩筐里。

有些靓果子长在树梢上,黄梅娟便爬上去,一边摘一边说,“今天下雨,天气不好,不敢摘太多,怕卖不出去”。尽管有此担忧,黄梅娟和丈夫还是摘了满满4个塑料桶,刚好和平时一样,都是120多斤。“心里还是有个盼头的,万一今天能卖完呢。多卖一点是一点。”黄梅娟说。

莲塘口村的黄梅娟正在自家果园摘阳桃。

河唇果农是在偶然的机会下踏上跨省售卖之路的。

湛江的“大水缸”鹤地水库在河唇,农业一直是这里的主要产业之一。至2019年末,河唇全镇水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3352亩,总产量超过4万吨。因此,水果在本地售卖的价格便宜,一般为10元4斤或5斤。

上世纪90年代,一些河唇本地果农循着水果收购商的足迹,一路跟车到北海、钦州等地,发现在那里水果更好卖,价格几乎翻倍,此后借着交通便利,上南宁、赴玉林、走贵港、下湛江,把筐里的番石榴、阳桃、荔枝、黄皮果等水果换成钱,支撑一家开销,供孩子上学。

2011年,钟建顺和黄梅娟加入“担担军”行列。在此之前,他们一直打理自家果园,做批发生意。以前的“担担军”一般都在广西的陆川县和玉林市卖,黄梅娟的腿脚落下病根子,走不了太远,在K9314次列车的第一站——文地便下车了。

做了近10年的“担担军”,钟建顺夫妇已经摸出了广西顾客的喜好,“他们喜欢吃熟番石榴,口感比较软”。也正因此,摘阳桃的时间会快一点,“因为生、熟的阳桃都会有人喜欢吃”,而摘番石榴的时间会久一些,要专门挑熟的。

半个小时过去了,钟建顺和黄梅娟一人挑两桶阳桃回家里。黄梅娟把阳桃整齐地叠放到箩筐里,每一层都拿一些塑料袋垫着,防止阳桃被碰坏了。

放好后,夫妇两人把满满两筐阳桃抬上家里唯一的摩托车。

黄梅娟到河唇火车站搭清早9时05分的K9314列车。

8时30分,钟建顺载着黄梅娟从家里出发,穿桥,驶向河唇火车站,去搭9时许的K9314次列车,这一去便是9个小时,黄梅娟通常是搭18时许的火车回家。

而对于钟建顺来说,送完老婆去火车站后,他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他家有两个果园,一个种有400多棵红阳桃,一个种有300多棵番石榴。20多天后,这里就能摘完全部的果子,然后便要停产4个月,重新种植第二批水果,中秋节前后才重新挑水果到广西售卖。

实际上,河唇“担担军”以女性为主力,她们与丈夫的合作模式是女人挑水果到邻省售卖,丈夫则在家里负责修理果园、采摘水果、联络收购商。每一天,夫妻二人围绕着售卖自家种植的水果这件事,一个走入了鼎沸市场,一个留守家中,好卖出更多的水果。

跟乘务员都有说有笑,就像家人一样

“担担军”一直在抢夺时间——走在路上,他们脚步飞快,躲车辆和行人;停下来了,他们也要经受严寒酷暑和风霜雪雨的洗礼。而绿皮火车,是他们跨省交易中的“避风所”。

1963年出生的谭秋玉是“担担军”里的老前辈了,她挑水果到广西卖已有30余年。她说,以前还没有火车的时候,挑着上百斤的水果到处跑,跑久了,“脚抬不起,腰也撑不起来”,如今有了绿皮火车,她搭上了廉价又便利的火车,还不用给超重费。

穿梭人海中的两广“担担军”。

“担担军”一般搭乘早上9时许的K9314次列车,这个时间,河唇火车站的站台便开始热闹了起来。“担担军”头戴草帽、手上拿着一根经年累月被磨得油光发亮的扁担,身边有两筐将近120斤的水果,上面还绑了一个红色塑料小板凳。

K9314次列车缓缓驶进廉江市河唇火车站,这趟列车一路向北,依次经过他们要抵达的终点——广西文地镇、陆川县和玉林市。每到一个站之前,他们会提前守在车厢门口,车门一打开,弯腰,把扁担迅速穿过箩筐的塑料吊环,抢先一步走下台阶。

此时,站台上的乘客蜂拥上车,他们的身影迅速淹没在人潮中。在距离家乡一百多公里外的城市,分散至广西各处大街小巷,售卖本地的当季水果。

“担担军”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上到火车。

火车时间弹性大,为让“担担军”能把水果稳当地搬上车,列车员通常都主动帮忙抬一下。此外,车务段有意识地尽量在后3节车厢多留空位,方便“担担军”上、下车。“一年365天,我们起码有320天都是在火车度过的。几乎每个列车员我都认识。”谭秋玉说。她觉得这些天天见面的列车员“就像自己的家人”。

列车员李丹(化名)2019年毕业,她回忆称自己第一次踏上这趟列车时,就看到了“担担军”,“当时觉得这种交易方式挺有趣,后来知道他们被称作‘担担军’,我觉得这挺形象的”。在李丹的印象中,“担担军”总是有说有笑,有时在末班趟还能看到他们,“果子一般都卖完了,整个人的状态跟出发前差不多,很少看到他们的疲态”。

火车上的谭秋玉。

谭秋玉也说自己在火车上度过的日子很快乐,每天跟乘务员都有说有笑,有时候她家里有事,隔几天没去卖水果,火车到河唇站时,相识的列车员都会笑着问她这几天去哪里了。

“担担军”在火车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李丹说,平时有些从广西站上车的顾客会随身带几个水果,当他们吃番石榴的时候,她就会下意识想起“担担军”。“这是河唇的味道。”李丹笑着说。

错位分流售卖,本本分分挣辛苦钱

很多人在加入“担担军”行列前,连湛江市区都很少去。

过去,由于对各地水果价格了解不够,再加上需要跨省跨市担心人身安全等原因,大家喜欢组团出行,通常两三个一组,一起前往某个城市、某个街道售卖,彼此也好有个照应。随着时间久了、路线熟了,同时也为了避开竞争,“担担军”们开始选择单打独斗,错位售卖,足迹遍及的城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远。

以前的“担担军”一般都在广西的陆川县和玉林市区卖,黄梅娟的腿脚落下过病根,走不了太远,在K9314次列车进入广西的第一站——文地便下车了。

黄梅娟说,文地的消费水平比不上陆川和玉林,阳桃和番石榴一般卖3元一斤,而那两个县市则可以卖到5元一斤。不过,在玉林卖水果的罗海燕(化名)则不以为然,她认为两地水果价格虽有不同,但扣除成本,其实大家一天下来赚的钱都差不多。

下火车后,在卖阳桃的“担担军”。

最近,罗海燕几乎每天都要去玉林市中心卖水果,一般要花15元搭乘摩的。摩的师傅说5年前回玉林工作时便发现火车站每天都有从廉江挑水果过来卖的人,“说真的,我不愿赚他们的钱,因为那两筐水果太重了。我还不如多走几趟!”据其称,这5年来,他只搭过1次担担军,共赚13元。

大约过了15分钟后,罗海燕在玉林市区一家医院门口下车。这里人声鼎沸,附近有许多快餐店,老板娘在门口吆喝,“老板,这里有热乎乎的汤粉,快来尝一下!”罗海燕把箩筐顶端的凳子卸下来,再把一部分的红阳桃和番石榴一层一层地叠放在箩筐的顶盖上。旁边的小巷子再进去50米,便是医院的3号住院楼。

响亮与寂静、孤独与热闹,都在这里并存。

罗海燕拿出其中1个番石榴,在上面切着一道一道划痕,再掰开,像一朵花。

罗海燕拿出其中1个番石榴,在上面切着一道一道划痕,再把它掰开,像展开一朵花,里面的果肉是红色的,她小心翼翼地摆放在水果的最前面。

半个小时过去,站在罗姨背后的中年男子终于向前询问多少钱一斤,罗海燕用流利的普通话回应着价格,顾客买了3个,再返回后面坐着慢慢吃。迎来第一个客人之后,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靠拢过来,他们有些穿着拖鞋,付钱后都往住院楼走了回去,大概都是病人或者病人家属。

果农“担担军”也早已用上了扫码支付。

13时许,罗海燕去身后的快餐店买了一份15元的快餐。她说自己跟附近的商铺老板关系都不错。以前还没有用智能手机的时候,罗海燕有时会碰到找不开零钱的时候,都是和附近商铺换钱的。

罗海燕吃饭的时候话稍微多了一点,还跟笔者算起了账,“虽然在玉林卖得贵一点,但是我打摩的到医院15块,一顿午饭15块,来回火车票价接近40块。一天下来,我们这些挑水果出来卖的人赚的钱都差不多。”

为了能够多卖点水果,熟客是“担担军”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天下午两点半,罗海燕会再启程去玉林市中心其他地方,好固定不同地方的熟客客源。

挑着两担水果的“担担军”走在城市里。

与罗海燕不同的是,黄梅娟在文地则固定同一个地方的熟客客源,10多年来都在同一个地方卖水果。因为熟客多,她害怕换了地方这些顾客就找不到自己了。黄梅娟每卖一单的价格一般为10至15元左右,而熟客则会一次性买20—30元,甚至50元的水果。

谭秋玉刚加入“担担军”行列的时候,常常去广西贵港、北流、北海、合浦等城市售卖水果,因为这些城市比较远,她有时还挑两担水果过去卖。

近年来,谭秋玉固定在玉林市卖水果。“现在年纪大了,挑不动,也走不快,怕赶不上车了。”去年,谭秋玉动了个小手术,今年还没有挑水果去卖,她打算三月中下旬再出发,地点还是在玉林。

生活也跟这火车一样,变得越来越好

2000年左右,河唇镇还有七成果农靠挑担到外省卖果挣钱。当时离河唇镇横窝村两公里远的龙田面火车站还对外开放,停靠河唇站的列车班次也多,果农们“远征”湛江市区、茂名市和广西各地市。

河唇镇横窝村生产番石榴,村子有600多户近3000人,基本都靠种售水果维生,人均种植面积近一亩。原来以种橙子为主,前些年黄龙病泛滥,村民们改种番石榴、阳桃。老果农们种植经验丰富,种植的番石榴是产量更高、一年四季皆可挂果的台湾品种。2020年5月末,廉江番石榴登上“2020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廉江番石榴登上“2020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一位玉林当地的水果种植户称,玉林的果农一般是成片种植果林,平日销售主要还是多渠道寻找大量收购的商家。因此,玉林中心城区水果市场“几乎都是至少经过三手的果贩子,一手是种植的农民,二手是收购农民的批发果商,三手是果贩子”,本地的水果价格自然贵。“担担军”通过坐慢火车,到玉林城区卖自己种植的水果,可以卖出当地果贩子的价格,赚的是这中间的差价。

而这“中间价”正让来自有着“百果之乡”称号的这些种植水果的村民慢慢走上了致富路。

廉江红阳桃入口清甜,因爽脆、渣少而深受欢迎。

横窝村村民吴勇年轻时,也曾挑担坐绿皮火车去外地卖水果。如今,他种了300多棵番石榴、几十棵黄皮树,光番石榴一年就能收入5万多元。凭借挑担卖水果,吴乃远一年能挣8万到10万元。也因此甩掉贫困帽,盖起三层小楼房。

2020年5月底,湛江市218条省定贫困村已全部出列,233737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河唇镇各村村民没有出现边缘户和返贫户。

虽然现在日子好过了,这些“担担军”依然挑着水果到广西卖,她们最朴素的愿望都是“趁自己还有力气干活,不拖累子女”。谭秋玉最有成就感的就是靠着双手挣钱,她说每天挑一担水果去卖,力气便也练出来了,“为了供家里的孩子读书,不勇敢也要勇敢,不勇敢谁来供小孩读书呢?”靠着挑水果卖的钱,谭秋玉已经供家里3个孩子读完大学,最大的孩子也已经成家立室了,“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过去,我能把我的小孩养大读书,我心里也有点安慰了”。

“我们这些农民,生活也跟这火车一样,生活一天一天变得好一点。希望我们的后代不用再挑担子了。”谭秋玉说。

近年来,随着高铁迅猛发展,停靠河唇站的列车趟数减少,“担担军”群体也开始转型,部分村民买起小货车,到湛江、茂名或更远的玉林、北海,批发式售卖。一些有生意头脑的村民,还在广西柳州、南宁等地开起了水果批发店,从村里收购,直接运到批发店售卖。

廉江则通过引进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着力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动建立电子商务培训基地,在各镇开展电商人才培训,鼓励果农拥抱互联网,主动为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牵线,帮助双方签订采购协议。

与大型超市签订采购协议后,河唇镇良塘村委会低村的吴尚何合作社负责定期提供本地水果到粤西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在果农较集中的低村和龙田面村,合作社设置了水果收购点。有了这层保障,疫情来袭期间,吴尚何合作社辐射的上村仔、莲塘口等4个村,没有水果滞销。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也许再过几年,河唇的“担担军”就能告别慢火车,搭上“互联网+”快车。河唇本地的水果也许不只卖到广西、珠三角,而是销往更广泛的全国市场。

【采写】康韵怡刘稳王铭松李超宇

【图片】郭龙碧康韵怡

【策划】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