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是红色革命老区村,也是2016年确定的省定相对贫困村,自2016年始由省纪委监委定点扶贫。

近5年来,省纪委监委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带领全村百姓拔穷根、办产业,贫困户收入增长3.79倍,村集体收入增长迅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灵潭村实现了华丽蝶变。

完成42户危房改造

刚踏上这片红色热土,工作队员们便一头扎进了村头巷尾,摸起“家底”。经过一户户摸排、一次次核实,“家底”很快清晰起来:44户贫困户中,绝大多数住在年久失修的泥砖瓦房里,身体、精神残疾的有19户,无劳动能力的有14户,还有许多因学、因病致贫。

比如,阿华(化名)今年32岁,7年前不幸患强直性脊柱炎,生活长期不能自理,与7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住在破旧泥砖房里,母子俩对未来感到焦虑。看到这些,工作队员们非常揪心,更加意识到,因户施策,开展危房改造和落实保障政策等迫在眉睫。

在省纪委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谋划推动下,工作队紧锣密鼓铺开了工作。随着42户危房改造完成,低保、医保、残疾人补助等保障措施迅速落地,奖学助教、推荐就业、差异化产业分红等扶贫扶智扶志措施推出,贫困户收入逐年提升,更增强了勤劳致富的信心,2019年所有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17196元。阿华一家也搬进了新房,领到了低保金、残疾人补助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母子俩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发展乡村旅游

过去,村里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几乎每年都会有春夏水淹农田、家里浸水和秋冬田地干旱、饮水紧张的情况,生产生活条件堪忧。

队员遍踏村小组实地走访,翻越大小山头查看水源,一条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子展现出来。经多方筹措资金,围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贯通断头路、治理河道、修建山塘等,村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工作队还紧贴发展乡村旅游需要,落实一户一宅、抓好新农村规划、推行垃圾分类等,灵潭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立足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带领村民完善村规民约,倡导良好风尚。

2016年以来,灵潭村先后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广东省卫生村”等荣誉。

“联农带农富农”

2015年,灵潭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是一个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村子要富起来,必须要立足乡村特色办产业,必须要有产业的兴旺。

很快,村集体企业——济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了,作为南雄“腐竹之乡”的灵潭村与热心企业合办起了腐竹厂。然而,运营初期,产量和效益都难上去。工作队带领腐竹厂管理人员,通过规范成本核算、生产流程、质量标准、产品分级等措施,将2020年销售额提高至200多万元,同时创新建立“联农带农富农”模式,带动全村腐竹农户致富,得到省有关领导高度肯定并推广。

目前,村里已形成腐竹厂、农家乐、民宿、农机、光伏电站等产业,并实现良性发展,增强了自主致富能力,2020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0万元。

产业旺了,工作队不敢松懈,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研究规范村集体企业管理,完善了财务审批、收益分配等制度,对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救助等作出制度安排,谋定了长远之计。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过去,群众认同不高、凝聚力不强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灵潭发展。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让老百姓坚定不移跟党走,一直是工作队的工作重心之一。

为此,结合村干部队伍情况,工作队常态化组织村“两委”干部加强学习,发动村内烈士后代讲好灵潭故事,更是探索出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三个在先”机制。

今天的灵潭村,贫困的帽子甩掉了,发展的势头强劲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提起来了。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饱含着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感情。

南方日报记者祁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