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集团“碰瓷”新疆棉花,背后藏着何种“魑魅魍魉”?BCI是什么来头?怎样看待西方国家近期在涉疆问题上的密集发声与造谣传谣?中国外交部已在多个场合反复澄清事实和真相,为何西方部分政客和媒体对此视而不见?未来中欧关系如何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连线知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资深媒体评论员、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孙兴杰进行解读。

所谓“强迫劳动”完全子虚乌有

“这不是单一事件,而是西方一些势力打‘新疆牌’的又一场拙劣表演。”金灿荣认为,H&M集团“碰瓷”新疆棉花,折射出了西方世界出现泛政治化的趋势。这其中,既包括“议题的泛政治化”,也包括“机构的泛政治化”。金灿荣指出,无论是涉疆话题,还是涉藏、涉港话题,以前国外反华势力在借助中国内政问题对中国进行滋扰破坏时,大多是从政治、民族等议题出发,但现在转移到经济层面了。另一方面,以前主要是少数政客、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热衷炒作涉疆话题,但如今有些商业集团、行业协会也参与其中。

“劳动者权益保护在欧美是一个敏感的核心议题,很多国际贸易协定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孙兴杰表示,“强迫劳动”在国际法中属于一个性质非常恶劣的概念,属于国际社会公认的不人道行为。在他看来,西方一些政客不遗余力地炮制和传播新疆地区所谓“强迫劳动”的假消息,背后有其险恶用心。

孙兴杰指出,纺织品是基本的生活和生产物资,而新疆是中国最主要的一个产棉区,一些西方势力妄图以所谓“强迫劳动”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打压中国有关方面和企业,阻断中国纺织业快速发展的势头,进而为接下来打压中国经济造势。

对此,金灿荣列举了一组数字:上世纪80年代棉花收获季节,新疆要接待近70多万内地农民进行采摘。到2020年,这个数字锐减至12万左右,只有原来近1/6。“随着采棉机、无人机等设备的普及,新疆棉花生产已实现高度机械化,不再需要大量人力,而且工作机会少、报酬高,市场竞争很激烈,哪里还需要强迫劳动。”他强调,所谓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现象,实质上纯属谣言。

“即使是在过去,新疆棉花主要是河南、四川一带的棉农进行种植采摘,比较少有当地少数民族参与。”金灿荣指出,所谓中国政府针对维吾尔族的“强迫劳动”说辞,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站不住脚的。

“双重标准”背后是霸权主义思维

在H&M集团的声明中,提到了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这是一家注册于2009年的非盈利的国际性会员组织机构,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会员包括棉花种植单位,棉纺织企业和零售品牌。正是因为该组织的一份声明,导致一些海外企业站队,选择抵制新疆棉花。

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国伦敦设有代表处。就在本月初,“BCI良好棉花”微信公众号曾发文:近期BCI上海代表处收到之前部分新疆执行合作伙伴的问询函,在此郑重申明,BCI中国项目团队严格遵照BCI的审核原则,从2012年开始对新疆项目点所执行的历年第二方可信度审核和第三方验证,从未发现一例有关强迫劳动的事件。然而,BCI上海代表处经多渠道审核作出的这项结论,并未得到BCI总部的采纳。

多位观察人士指出,BCI总部在推进所谓“调查整改措施”过程中,援引了大量不实信息,使得所谓“调查”的真实性、客观性存在重大瑕疵,所谓“强迫劳动”不过是一种无知且恶意的臆想。

梳理BCI的历史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在美国与瑞士的资金支持后才逐渐发展壮大。对此,孙兴杰指出,H&M等海外品牌与BCI等行业性组织,凭空捏造谎言,其实是惯用伎俩。“他们不断去炒作某个话题,使之成为国际舆论场的热点,妄图以此胁迫中国,这是部分西方国家对外政策中一贯的路数。”孙兴杰说。

孙兴杰认为,美国对华打“新疆牌”背后的心理绝非是单纯的“双重标准”,实则是要把新疆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一个棋子,以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

展望未来,金灿荣认为,中国和美国、欧洲在所谓“新疆问题”上的交锋,可能是会进入到一个比较长的博弈时期。“从之前对华贸易战结果来看,西方国家意识到经济制裁对于中国未能产生足够影响,于是选择在人权问题上做文章。”他说。

此次若干国际服装品牌商发表声明禁用新疆棉花产品,将对新疆地区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总体而言,对我们造成的损失不大。”金灿荣指出,中国是世界第一纺织品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新疆棉花的质量非常好,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抵制新疆棉花的图谋绝不会得逞。

南方日报记者龚春辉钱明雅统筹:谢庆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