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到2030年前后,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如何“拼船出海”,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提升竞争优势,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城市群带动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论坛在海南省博鳌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等官员及学界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真知灼见。

各城市要发挥优势找准定位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城市群如何“拼船出海”,提升竞争优势,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林郑月娥从比较优势视角发表了见解。她表示,每个城市发挥自己最好的条件才能“拼船出海”。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优势明显,科研能力较强,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位列世界100强的大学,创下了很多研成果。但同时也有局限性:香港人口只有700多万,一方面缺乏庞大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没有生产制造能力,导致过去一段日子香港的研发能力基本停留在写论文、讲授课程的层面上,没有转化为解决经济或者民生问题的手段。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拥有7200万人口,市场庞大,既有做原型的制造能力,又有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这是大湾区能“拼船出海”的重要原因。

林郑月娥同时强调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在她看来,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香港所采用的联系汇率制和离岸集资中心,决定了它是中国与世界的链接点,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比如,很多科技公司融资,都会来到香港。此前,香港上市的条例进行了变更,允许一些新科技公司例如同股不同权的小米、美团;以及一些虽然没有盈利但是有潜力的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

哔哩哔哩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新华社发

自回归以来,澳门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如何延续高增长成为了澳门的新思考。李伟农列举一组数据表示:澳门从回归以来,1999年—2019年,GDP涨了接近9倍,人均GDP从1.5万美元到8.2万美元,这个数字是非常高速的增长,但这样的高速增长未来不一定能一直持续,因此澳门必须找到新动力、新出路,出路之一就是融入大湾区。

李伟农表示,澳门虽然只有68万人口,却是年接待能力超过4000万人次的旅游城市。澳门可以在文旅产业、服务贸易等方面有所作为,把这方面的经验输出到大湾区城市,同时利用珠海横琴这个平台积极发展中医药产业。

谈起城市群之间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定位做好自身的规划,错位发展,互补共赢,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表示,澳门的博彩业一业独大不可持续,将来一定要发展高新科技、特色金融、商贸物流、文旅会展、海洋产业,现在澳门33平方公里没有发展空间,要用横琴的空间支撑,珠海与澳门将会率先在融合发展上有更大突破,而且有可能打造成为一个真正高度制度融合的新都市。

横琴金融岛。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林毅夫持相同观点。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发展的是高科技、新兴产业,资本非常密集,规模经济非常大,而且供应链非常长,不可能在一个市、一个省、一个地方把所有的供应链都能够达到规模经济。因此,大湾区各个地方都有比较优势,要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很重要的关键因素,然后形成最有效力的集群。

亟待实现制度的软联通

在谈及港深联动时,林郑月娥以法律和税收方面作出突破为例介绍,在深圳工作的香港人若每天回到香港,且当天逗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就可免缴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会长李若谷看来,还有提升空间。李若谷表示,人员、信息的流通藩篱一定要突破,香港和澳门在信息上没有阻碍,但是在内地有一定障碍,如果广东地区不放开,将来在吸引外资、人才时,相比港澳,广东可能会丧失优势。

在要素的自由流通方面,林郑月娥介绍,粤港澳三地有联手合作。一是推进科技创新的要素流通,二是必须争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户大湾区,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深圳,港深两地联手做一个“政策包”,把我国在海外发展的科研人才吸引回到香港,落户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单是“拼船出海”,而应该是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粤港澳三个地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三种税收制度,三地要实现融合发展,依然有不少藩篱需要打破。李若谷从政策制度提出建言:税收政策一定要统一,否则将来广东发展会受到影响。同时,要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相关法律就要统一。香港的法律比较健全且得到国际认可,在经济法律方面可以考虑向香港学习、靠拢,这样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帮助。

郭永航持相同观点。他表示,目前最迫切的是制度的软联通,这是最难的,但非突破不可。

南方日报记者龙金光博鳌报道